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水煮清王朝> 第三百三十五章 云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五章 云南(1 / 2)

水煮清王朝 古龙岗 更新时间 2019-09-23

 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

云南简称“滇”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意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古语云“一日长一丈云南在天上”她确实离天很近。不知道多少万年前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地处海洋深处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纵横、川流回旋的奇异高原。

由北向南这片地方就好似是一座绿葱葱的九百里天梯一点点儿升高。闻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几乎并排地经这里流向远方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造就了这块神奇美丽的乐土。

汉代之时中央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一直留传至今。

“岭峦涌作千倾海峰簇栽成万仞葱”。于中并不知道这诗是谁写的。不过在他得到命令沿着唐蕃古道转向云南开始一路上各种各样的关于云南的信息就没有停过向他传送。也不知道是哪个探子有这份才情居然在情报上还给他写了这么两句诗为此他专门下令让人把这家伙给弄到别处做官去了。按他的话说无论做什么都得专业身为探报人员有闲情写诗还不如去当教书先生。

不过于中因为这个原因把这个探子给降职也是有原因的。康熙派急匆匆地派阿灵阿把他拉到云南自然是因为生了大事。而且还是很不好解决的大事。

云南的美丽与丰饶是不容置疑的可是这里并不是一个富足的地区。或者说这里的百姓生活并不富足。除了汉族之外。这里还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民族成份十分混杂。所谓“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便是说的这个。二十六个民族在这块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由于各自不同地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而清廷很显然并不是一个能够将这种文化形态有效且和谐的统一起来的政府。

自从云南正式成为一个行省开始就有大批量的汉族百姓涌入云南定居生活。而历代封建王朝所推行的统治方法就是“人治”。汉族身为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自然就成了全天下的官员之源。于是对少数民族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使得这里的治安起起伏伏一直不能稳定各地的少数民族在头领或者土司的带领下经常受不住欺压反叛。而就在数十年前大汉奸吴三桂为了从清廷手里讨得大笔的军费常常找借口对少数民族用兵也因此吴三桂对这里的统治使得汉族与其他各族的矛盾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在平定三藩之后康熙虽然也比较注重缓和民族矛盾可是。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不能像是蒙、藏、回等族那样拥有巨大的人口和强悍的武力。再加上长久以来地认知所以康熙对这里地重视也不是很够。对于偶尔出现的少数民族与官府的冲突大多是授意下面地官员进行武力镇压。也正是因为如此云南一直存在着不少的隐患。这些隐患垒加起来就形成了一种足够的力量而这股力量足以将那些引起冲突的官员碰得头破血流。

云南是一个矿业十分达的省份。这一点儿在元代就已经得到了确认。那时候云南的银课和铜课排名全国第一引得大批商贾前往昆明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也成了“工商甚众”的大城。而到了明清两代云南所产的银和铜在国家中所占的地位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尤其是铜。由于中国地金银矿藏并不丰富。而工商业的展又需要大量的货币所以铜币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在贸易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云南产铜量极大再加上原本清廷缺铜所以云南的铜矿一直是由清廷中央直辖管理极为严密。但是这种情况在最近十多年里生了变化。

引这一变化的是马德推行出来的银币铸造政策。

以前银两虽然在清廷统治范围内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可是占据整个交易市场主导地位的依旧是铜币而且随着国家的展清朝对铜币地需求量一再增大而银两却成为了清廷的“国库收藏”。

可是马德试行铸造银币过后由于这项“活动”中所包含的巨大利益再加上马德所铸银元的适用性很快银元的使用风潮开始大规模的挤压铜币的生存空间。而清廷本身以及很多民间的藏银也开始随着这股风潮逐步加入流通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挤压的趋势。此外再加上日本以及南洋等地铜矿的开采清朝对云南的铜的需求量开始罕见的减小了。

这件事放到大面儿上来说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康熙等清廷的高层统治者对马德也记了一份儿大功。而这件事放到云南的某些官员身上就称不上好事儿了。

清廷虽然对铜的开采、冶炼、铸造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进行着严密的把关严禁有人借此谋取暴利可是**的官僚体系并不能让他们做到万无一失。

事情就出自主管云南铜业的铜政司。

因为以前对铜的大量需求清廷设立了这个专管铜务的部门儿。

现任的铜政司掌印官名叫赵昼山汉军旗人因为关系够硬得授这个满天下都数得着的肥差也不受云南本地官员管辖直属户部地位十分重要。可是事情坏就坏在了这个赵昼山身上。

在铜政司干了几年赵昼山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溢。

可是他并不满足。贪污也得弄好关系。所谓“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所以赵昼山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要花费大笔的银子去填补一些本地实权派的胃口。以换取这些人的合作。这样一来他每年的花销可就大了。虽说每年依旧能有不少进项可是有句古话说得好:

人心不足蛇吞象。

赵昼山如果走别的路还好说可这个人虽然比较会打关系对于经营之道却是太不通晓了他不知道如何让鸡生蛋蛋再生鸡。他只知道如何去挤压矿工们的血汗这也是清廷治下绝大多数官员们地通病。

由于清廷对云南铜矿需求量的缩小户部也早就向铜政司下了公文适当减少了赵昼山所承担的任务。可是或许是因为看到了银元在挤压铜币的市场赵昼山并没有把这件事向下传达。赵昼山虽然不怎么懂经营之道可是他却明白朝廷对铜币的需求量减少就意味着市场上的铜价必然会大幅跌落。这也就是说要想赚跟以前同样多的钱他就得走私更多的铜。他不怕走私。却怕没钱。尤其是他不知道铜价会跌到什么份儿上。所以为了日后地生活他决定趁着铜价还没有开始大跌之前再大赚上一笔。然后再去谋些别的肥差。所以他反而将每年的采铜量又加重了几分。可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暗中把这个量增加了不少了。

于是这么一来铜矿的矿工们就苦了。

云南铜矿的工作量一向极大极苦所以这里的矿工中有不少是从各地调来的囚犯。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人极难管理。赵昼山突然大幅加大了工作量引起了这些人的极大不满而不满又引了与监管官员的冲突。虽然这些冲突很快就被平息了。可是赵昼山私自违反户部命令擅自加大采矿量的事情也不知怎么搞地就传到了这些矿工地耳中。于是更大的冲突也终于爆了。

铜政司管理着上万的矿工这些矿工干得苦获得地少死在矿上更是常有的事情。而且矿工们大多数是一辈子都得困在这些矿上简直可以说是前后皆无生路。这些人本就有着一肚子的怨气。赵昼山加大采矿量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冲突爆之后大多数的矿工都加入了进去。本来因为云南铜矿的形势复杂各大矿区都有官兵驻守以备不时之需。可是因为前些年云南提督偏图带兵进剿四川天地会反叛云南的许多精兵都派到了四川就算偏图又带回了一些也还在驻守许多要地。所以矿区虽然重要这里的驻兵却是没有经过大阵仗的。虽然这些驻兵也跟矿工们进行了战斗并且最终将这场暴乱镇压了下去可是却有不少矿工冲破了矿区的封锁冲了出去。

事情很快就传到了一直躲在昆明享服的赵昼山耳朵里险些没把这位铜政司老大地胆子吓破。矿工暴乱冲出矿区这是大罪而这些矿工必定也会把他私自加大铜矿开采量的事情传出去那样的话他就是罪上加罪而且此事定然会直达天听不管他的关系有多硬在康熙的暴怒之下也惟有死路一条。

不过赵昼山并没有等死。云南复杂的地形帮了他。

云南的许多矿区都是处于深山老林之中矿工们虽然逃出了矿区可是想要把消息传出去却是十分困难。只要赵昼山行动及时在这些人将消息传播出去之前将其全部捉住杀掉就不会有什么大事。而矿区的暴乱只要他再出点儿血打通各方关节也有很大的可能不会传到朝廷上去就算传上去也可以将大事说小反正矿区地小乱子从来都是不断的康熙也未必会为了这件事把他怎么样。

所以赵昼山很快就行动了。

但是矿工们都是苦哈哈出身哪有他的那种见识?能逃出矿区就已经拜谢苍天了这些矿工压根儿就没想到过要把赵昼山掰倒。这些人只想到了逃。

逃到哪儿?在许多矿工们的意识里人越是少的地方越安全。

所以这些人最终逃到了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