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盛世大宋> 第二十四章 兴龙节(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四章 兴龙节(下)(2 / 2)

盛世大宋 孤竹飘逸 更新时间 2019-09-08

高太后叹道:“卿所言诚为一般之论,不足为奇!其实无论攻城守城,皆以士气高涨团结一心为要,若是出了内贼,行那叛逆之事,无论京城如何固若金汤,终不可守。”

杨翼心中顿时骇然,心说这番说话岂非暗示京城内有人要行“叛逆”?不会吧?没听说过啊:“臣虽出身科举,然以文人混迹军中久矣,想我大宋京城乃是宗室汇聚之所,若有人行叛逆之事,臣必定引刃杀之,非粉身碎骨无以报家国!”

高太后笑道:“卿可仔细思量哀家的话,但观之。”……

接下来的节目就是教阅军队。本来按照安排,应该是武学的学员进行一番演练,但是太皇太后却突然提议,既然殿前司的兵马也在这里,最好由殿前司也来演练一番。当然,太皇太后的这个命令并不令众人感到奇怪,毕竟以往皇帝都要在春季出城教阅殿前司的禁军,今天顺带着把这事一起给办了,将来也算省事。

王敬心虽然觉得突然,但也不放在心上,本来殿前司的操演就从来没有间断,临时搞搞突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事情就交到了最近在殿前司红得发紫得第一指挥使林东身上,而王敬心和杨翼作为两军的长官,则站立在太后和皇帝的身侧负责讲解。

只听一声号响,林东全副武装策马冲出阵中,在校场中飞驰一圈,他一身银甲闪亮,手中挚青色赤色两面大旗,真是威风凛凛,一时间旁观者皆为惊叹。待绕完圈后,林东大叫一声,手中赤旗挥舞,便见殿前司诸军齐声呐喊,手中兵刃交加发出震响,声势甚是骇人,接着马军上马,齐头并进,如林的兵刃前举,异常的整齐威武。林东将赤旗低下后,马军停止。再见林东摇动青旗,步军从后而出,踏着整齐的步伐,,每行一步皆怦然作响。有见林东双旗挥舞,划出奇异的线路,马步军前后左右向移动,盾牌或高举,兵刃或上下舞动,都整齐有序不乱分毫……

“真不愧殿前司啊!禁军精锐!”众官员议论纷纷。

高太后坐在高台之上,当然看得尤为清楚,转头对王敬心笑道:“王卿带的好兵啊!殿前司禁军果然不同反响,那个银甲将领竟是何人?观其指挥进退有度,令人击节!”

王敬心得意起来,声音也未免提高了几分:“娘娘洪福,殿前司诸军每日操演从无懈怠,那指挥将领林东,字观玉,延安林武德将军之子,此前我大宋边关战争时,林东斩吐番名将于先,破通边寨夏军于后,更有协助蔡司马坚守谓州。以军功奉调入京,为王存相公推荐入了殿前司。”

高太后轻轻“哦”了一声,脸色淡然道:“今次殿前司演练甚佳,当赏银捐,且在看看武学如何?杨翼,你训练士卒已久,不会令哀家失望吧?”

杨翼大声然诺,道:“娘娘,且请由臣击鼓如何?”

见到高太后欣然点头,杨翼大步走下高台,挥手招来三十人和三十面大鼓,然后竟当众脱下上装,裸露出一身壮硕强悍的肌肉,惹得旁观众大臣一阵议论。其实杨翼这招是当年跟訾虎学来的,訾虎虽然已经阵亡了,但当年麟州城下击鼓行军的风采依然存活在杨翼的心里。

准备事宜完毕,杨翼将鼓锤高高举起指向天空,刹那间校场安静得针落可闻。杨翼口中忽然吟唱起来,苍凉悲劲的声音划破寂静的空间向四面传去“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话音才落,赐胡军和学员队近两千人同声唱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两句歌声虽然似乎并不是那么沾边,但是胜在一往无前永不回头的夺人气势,加上两千人同声呐喊所造成的威势,竟令旁观众人为之动容。

杨翼高举的手落下,大鼓猛然发出一声炸响,武学众将猛然翻身上马,动作极其利落整齐,待到杨翼再击下第二鼓,学员和士兵们同时抽出弯刀高举向天,雪亮的刀光亮成一片,待杨翼第三鼓击完,其余的数十面军鼓亦是同时响起,全军伴随着强劲有力的鼓点,高喊:“杀!杀!杀!杀!……”

一时间校场上气氛徒然紧张,无尽的杀气开始蔓延,旁观的众人俱都惊骇莫名,有那么一两个胆小的更是觉得腿脚发软。

军鼓声由缓而急,全军的气势亦逐步被推向高峰。当气势蓄积到最猛烈时,杨翼突然双锤击鼓,鼓声别高一格,全军立即发出疯狂的呐喊,猛然冲了出去。

马蹄的轰鸣声刹那间震撼了整个南泊的大地,疯狂的喊杀声和空中挥舞的弯刀令风云色变,校场横宽三百步,冲锋的正面上站立着殿前司诸军队伍,此时这些号称精锐的禁军竟然慌乱起来,快!太快了!对面冲过来的人疯了!

“冲啊!杀啊!”庞大的队伍如离弦之箭一般嚎叫着迅速向对面的殿前司禁军冲去,三百步的距离只在弹指之间,转瞬就要冲入禁军阵中。

站在前排的禁军机灵点的纷纷丢下武器,转身欲逃,反应慢点的已经傻掉了,整个队伍你推我挤不知所措……

站在高台附近的群臣大半张大了嘴巴,目瞪口呆的望着这一切,他们都是斯文人,根本就没上过战场,几时见过这种骇人的场面?脑中都是一片空白……

高台上的赵煦两手紧张的抓住了椅子的扶手,这实在是令他做梦也梦不到的场景,事实上与其说紧张,不如说兴奋更符合他现在的心境。高太后虽然脸色依旧淡然,但是如果这时有人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尽管现在是冬天,但她的额头上渗出了几滴汗水。而王敬心统领禁军已经十个年头,虽然强自镇定,但手已经开始控制不住的有点颤抖……

杨翼此时心中暗笑,前段时间搞冲锋训练的时候他就已经要求过,一切要完全贴近实战,实战中的冲锋是什么样的?就是快者生慢者死,冲锋令一下,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你也要用尽全力毫无保留的冲进去,那种一慢二看三通过的疲软作风是绝对不会存在于武学之中的,在杨翼脑海里,那种作风只有千年后的中国足球才拥有。

就在全军离禁军慌乱的大阵还有二十余步的时候,鼓声忽然变成了侧击鼓缘的密集声,两千多人立即拉马缓势,不过由于之前的冲势实在太快,一下子哪里刹得住,全军依然往前而去,直到了禁军们的面前才纷纷将马勒停,那些马被急冲中拉停,前蹄纷纷高扬起来,一些还在第一排傻站的禁军居然被马踢倒,好在身上穿的都是铠甲,前胸处甚厚,倒也没什么大碍……

冲的时候很疯狂,回来的时候就难免阵型不整,不过毕竟南泊将士长期站队,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倒也没产生很大的混乱……

鼓声熄灭,南泊军整好了队,而禁军这个时候也从东倒西歪中恢复过来,处于震撼中的旁观众人也开始回过神,不过都没有人说话,好像脸上的肉都绷得有点发紧。

“南泊大营将士,操演完毕!请娘娘!请陛下,圣训!”杨翼还没穿上衣服,疾步来到高台前跪下,才一会的功夫,他身上已经满是汗水。

“好!好!好!”看着太皇太后还没说话,掌执枢密院的赵瞻从官员队伍中走出来奏道:“中央武学名不虚传,如此强悍之军,实乃大宋之福!”

“正是!”王存也出列:“两军教阅,高下立分,殿前司诸军临阵惊惶失措,大损禁军精锐之威名,臣弹劾殿前司王敬心管教不力!”

王敬心被王存唬了一跳,心中大骂老狐狸故意刁难,跪下大声道:“臣有辩解,南泊众人,皆在各地为将,将领素质本就远高普通士卒,加上赐胡军连番征战,经验上更是胜出一筹,臣以为,事出突然,我殿前司毫无准备,方有此窘况。”

刘挚出列冷笑道:“战场之上岂有儿戏乎?战场上事事皆出突然,试问王殿帅,岂非事事都要如此窘况?”

王存是前副相,赵瞻和刘挚是现任的副相,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王敬心冷汗直冒,却又难以辩驳,心中却是了然,这几个人都是借题发挥。

“臣以为刘相和王相所言大谬!”一人出列奏答,却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御史中丞郑雍:“臣弹劾刘挚和王存一个身为执宰一个身为前兵部尚书,却不知兵事、口出妄言。以臣观之,禁军操演井然有序,而武学军混乱不堪,若说是为了实战,短短数百步距离,实战中禁军又如何会列阵如此靠前?一致于措不及防?如若留足距离,以箭击之,武学军焉又生机?再者,今日是陛下龙兴之良辰,武学军不顾忌讳,叫杀声震天,臣再弹劾杨翼冲撞帝驾,大不敬之罪!”

杨翼跪在地上被唬一大跳!他本来并不是要禁军出丑,实在是队伍冲得太快了一点,并且按照以往的演练,出不了什么差错,谁知道禁军这么熊蛋,还没到跟前就乱成一团?事实上两边打嘴仗的情况也令杨翼有点莫名其妙,不就是演练么,至于这样弹劾来弹劾去的吗?现在连带自己还被弹劾“大不敬”,这可是要杀头的哟。对于郑雍,杨翼是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的,朝堂上也见过,毕竟御史中丞这个玩意可不是小官,说起来叫声副相也不为过,况且…且慢!杨翼这个时候脑海里模模糊糊的想到了点东西,对!郑雍击刘挚,宋史里面好像有记载啊!这个郑雍跟朝中的几帮人好像有点不大对劲,似乎还跟刘挚有很大的冲突啊!这样想来,互相弹劾一下又情有可原,只不过那好像是日后的事情,怎么现在就有那么大的仇恨么?

“好了!”高太后淡淡的说道:“哀家以为两军操演,无非都是庆贺兴龙节,诏,赏赐众将士银卷,钱各人十贯,绢一匹。”

王存忽然发出一声叹息,回到了队列里,低声对范纯仁笑道:“范相公,我说如何?凭这些许小事,我等不过是隔靴挠痒罢了!”

范纯仁默然良久,道:“无论如何,此事总可让某些人明白一些道理。”……

******

现在是傍晚,南泊大营里一片的喜庆气氛,在靠近湖边的广场上,已经搭起了无数间彩棚,火炬无处不在,照得四处明亮,鼓乐声也不绝于耳,今晚,是兴龙节大宴。

虽然有皇帝和太皇太后在这里,但是晚宴仍然相当的热烈,因为太后的心情现在看起来相当不错,而且小皇帝似乎也非常的兴奋。酒过三巡,自然有节目要表演,既然在军中,舞蹈什么的当然充满了阳刚之气,舞剑、舞戈都是少不了的。武学当中众多为将之人,其中不乏爱好舞剑的,所以在鼓乐的伴奏下,轮流登场表演助兴。赵煦坐在上座,边接受群臣的祝酒边眉开眼笑的看着各种精彩表演,这些表演实在是比宫中的有趣多了,其后赵煦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请求高太后准许他在南泊待上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高太后当然予以了断然拒绝。

“娘娘,今次观得军威如此之盛,朕希望能习武!”赵煦觉得太皇太后心情如此之好,自己还是应该多提点要求。

“官家之言甚是有失皇家威仪!武夫之学,实为天下诸学最末!”高太后对赵煦的教育一直很头疼:“哀家已经为你找了范纯仁、吕大防、还有……”

赵煦早对这几个守旧派的老夫子非常的不满,道:“几位爱卿固然学识渊博,不过娘娘常说历代帝王,英明者首推太祖、太宗,其次仁宗皇帝。太祖太宗不都立下了赫赫武功么?为何朕就不能学太祖太宗,作一名开拓疆土之君?“

高太后一时语塞,思虑片刻后道:“想来当年诸葛武侯,也未曾会那武术,却也统得万千兵马,决胜帷幄之中。我大宋将从中御,官家要知兵事亦是正理。不过那种打斗的末学却不可学,唯以知兵者可为帝师!“

“何人可称知兵?”

“待哀家仔细思量,定能为官家寻得!”<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