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24章 癖好(2 / 2)

景杨帮郎临溪卸妆,初晴带着一大堆助理呼啦啦的走过去。苏剪瞳有点奇怪,不管论在演艺圈的资历还是自身身家,郎临溪都明显比初晴高出很多,郎临溪一直都只有景杨一个助理,比其他很多一般的演员都不如,更别说初晴了。

“谁有他皮肤好啊?演一般的现代角色,根本就不用上妆。他天天没事就打麻将熬夜,吃巧克力,抱着薯片不松手,皮肤却吹弹可破,那些天天敷黄瓜打美白针的女人,哪一个不是羡慕嫉妒恨?”安迪姐高声说,“景杨一个人也够辛苦的,可是除了景杨,哪个人能摸透咱们二哥的心思呢,你们说是不是?”

苏剪瞳点头赞同,她确实摸不透郎临溪的心思。

副导演也凑过来,“杀青宴明晚举行,今晚我们几个抽空聚聚吧?苏剪瞳你也来,你一定要来,看在临时帮我凑那么多群众戏份上让电影提前杀青,你也得来!今晚我请客,谁也不能跟我抢!”

景杨也拉着她,“瞳瞳,一起去吧,待会儿文杰来接我,我们一起回家。”

苏剪瞳不便再推辞,和郎临溪、安迪姐、景杨、副导演还有剧组内其他几个平日关系好的,一起进了ktv。

这一次聚会气氛热烈,郎临溪虽然是高高在上的富家少爷,但是显而易见他和大家很能打成一片,一点倨傲的感觉都没有。苏剪瞳跟随他久了才知道,郎临溪因为人缘好、为人正直仗义、性格随和,圈子内不管年纪大小,大家都尊称他一声二哥。

喝到酒酣耳热时,连同副导演在内的几个人都有点醉酒,大声对苏剪瞳说:“你以后来帮我,我介绍脾气好的明星给你,让你当助理当得省心又省力。”

“帮我帮我,你悟性好,又细心,做场记最合适了。”

“还是帮安迪姐吧,当经纪人,前途广阔,做到像安迪姐这样的时候,连明星、幕后老板都得给三分薄面!”

景杨适时地插了一句,“瞳瞳还有学业未完成呢,她现在不适合全职。”

苏剪瞳赶紧点头,“是啊是啊,等我毕业以后一定考虑。”

“来给我兼职也行啊,”副导演很看中她能吃苦,默默地做事,“我给你灵活时间。”

郎临溪笑着敬了大家一杯,认真地说:“我还想留她一段时间呢,谁这么大胆子在我身边抢人?”

其他人一怔,才想起苏剪瞳名义上仍然是郎临溪的助理。他那么大牌的明星,就算再多几个助理也毫不奇怪。一个个只好收起自己的念头。

景杨笑着对苏剪瞳低语:“二哥还是这么仗义,你待会儿要好好谢谢他。”

“谢他?”苏剪瞳有点不明白。

“不管你以后进不进这个圈子,能留在二哥身边当助理,以后出去就是履历表上漂亮的一笔。他这是专门留你了,你别辜负他的好意。”

原来是这样。这中间很多道理,苏剪瞳还真的不太懂。

玩到中途,刘文杰打电话过来接景杨。她家里有宝宝需要照顾,苏剪瞳还小,又跟景杨顺路,

大家很慷慨地放她们俩离开。

两人在门口等刘文杰,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到刘文杰从里面走出来,他一边走一边扣好钱包,景杨问:“怎么这么久啊?”

“我去帮你们把单买了。你们副导演有点醉了,抢着和我买单差点打起来。”

景杨边摇头边苦笑。

郎临溪拍完这部戏后,就空闲下来了。郎家家境殷实,而且这么多年的积累,他自己身家也很厚,根本不需要他像其他演员那样拼命。这段时间除了偶尔上通告,果然天天留在家里打麻将不亦乐乎。

苏剪瞳听从景杨的建议,虽然不能做郎临溪的贴身助理,还是照例来上班。

她闲不住,又觉得不该白拿郎暮言给的薪水,每天一来就将别墅从头到尾收拾整理一遍,连院子里的角落都不放过。

累得满头大汗去厨房喝水,看到赵奶奶正在将冰箱里的东西清理出来,安排人去倒掉。这样的情景苏剪瞳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那八个大冰箱里储备了新鲜蔬菜、水果和肉类,每天也用不了多少,每到第二天清晨,剩下的就要全部送出去倒掉,换上新鲜的。

“好可惜啊,这些东西都还很好很新鲜,全部都要扔掉吗?”

“是啊,还得请人搬到外面的垃圾车上。不然我留着能干嘛?吃也吃不了。”

苏剪瞳捡着成捆的蔬菜,“别买那么多啊,买来又扔,全部都浪费了。”

“二少爷什么都好,就是饮食方面讲究了点。谁也不知道他今天想吃什么,会宴请什么朋友,就得全部都备着。”赵奶奶说着也叹息起来。

“我来帮忙搬出去,这些东西能不能给我啊?”

赵奶奶眉开眼笑,“有你帮我收拾就最好了,你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

苏剪瞳说干就干,哼哧哼哧将所有东西搬出去,又雇来一辆车,将蔬菜水果拉到一家外墙斑驳的四合院门口。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迎出来,看到她正在往地上搬菜,扶着眼镜说:“瞳瞳,怎么买这么多东西来?”

“不是我买的,是好心人送的。林老师,你让阿土七娃他们出来帮我搬一下,累死我了。”

“哦哦哦,好好好。”林老师走进去,一会儿就有一群半大的孩子冲过来,绕着苏剪瞳,打打闹闹就将整车的东西搬了进去。

林老师眼眶湿润,“瞳瞳,你也有外婆需要照顾,自己还要念书,千万别花钱买东西来。”

“真不是买的,以后我每天都送过来。”

“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你看外面。”苏剪瞳顺着林老师的手指看过去,看到那个“拆”字,心里半凉。

苏桥街一直以来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这些人收入不高,带来的小孩子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没处上学,林老师是退休老教师,为此奔波了很多年,才得到批准租用下这处旧房子办了个打工子弟学校。这几年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孩子们可以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不用远离父母留守老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