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三朝元老> 111章 【诸绸缪,一心二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11章 【诸绸缪,一心二意】(1 / 2)

三朝元老 醉入玄皇 更新时间 2019-09-12

 正如李时珍所说,王义经过近十天的精心调养,身上伤口基本愈合,走起路来就和个没事儿人似地。(顶点小说手打小说)而在这个时候,王义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春耕做准备。虽然现在他手中有万盛山的两万五千两银子,但仔细一算,这么一笔庞大的数额,还真经不起他折腾。

幸好万盛山早有准备,就在王义大病初愈的第二天,他便把剩下的两万五千两银子安全的运送到了朝阳堡。有这五万两银子,王义心里也有了底儿。他等这一天等了好久,中间要不是出现饺子山贼匪这个程咬金的话,王义的计划早已开始大张旗鼓的实施。

现在也不算晚,既然资金已经到位,而且经过这件事,万盛山对王义更加信任,别说五万两,就是五十万两,他估计都不会皱一下眉头的放心的交给王义。

现在王义管理的再不是万盛山名义下的那一千亩庄田,而是整个朝阳堡除了庄田之外,还有所有适合耕种的荒地。所以,除了资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手。

王义想起那天在自己房间中,李时珍挥毫泼墨,在白纸上写下“本草纲目”四个大字的情景。他当时就发现,李时珍不止是学识渊博,而且这写大字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如果他不去做郎中,说不定还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代书法家。甚至,发挥他在《本草纲目》中绘制插画的长项,也许都能成为明代画家。

王义之所以会回想起这些,一是因为经过十天的时间,他仍然难以压制内心的那份狂喜与激动;二是因为他现在需要李时珍的书画功夫,来为他写上几百张告示。

自从王义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出谋划策之后,两人的关系已是今非昔比。王义出于身份的原因,当然对李时珍像是神一般敬佩;而李时珍又糊里糊涂,不知其中真由的情况下,对王义这个只有十五岁、却有不世出之奇才的少年,既感激,又惊叹。所以,李时珍便在整理《本草纲目》闲下来的时候,非常慷慨的为王义书写告示。

这张告示的内容大致意思就是:王义要对朝阳堡近五十万亩的土地进行开垦,需要很多人手,一是劳作,二是制作一系列的灌溉工具。至于待遇方面,还与之前他雇佣其他庄户一样,每月发给大家月粮和银钱,每家月粮最少五斗,实额下发,决不克扣。依据各个庄民们每月的表现,对他们的月粮发放分为一、二、三等。

一等庄民待遇为每月月粮2石,银8钱,足额发放;二等庄民每人月粮一石;剩下的为三等庄民,每人月粮五斗。

一等庄民和二等庄民,如能保持至少七个月不变者,年前五天,一等庄民赏恩银5两,肥猪一头,鸡三只,鸭三只,盐五斤,酒二十斤。二等庄民赏银五钱,猪肉十斤,鸡1只,鸭1只,盐2斤,酒5斤。三等庄民,每人发给猪肉5斤。

而且……

如果每一千五百亩庄田一年产粮达一千五百石(约28万斤,亩产200斤左右),除上述奖励外。每人年底还赏粮一石,人人都有;如一年产粮达两千石(约37万斤,亩产300斤左右),每人年底赏粮两石。如一年产粮达三千石(约44万斤,亩产400斤左右),每人年底赏粮三石。

…………

…………

告示一出,王义便派人将告示贴在朝阳堡的大街小巷,尤其是城门处,定要贴在最醒目位置。因为现在流民众多,既然是流民,那便是走投无路的人,希望寻访各地,能瞅到生存下去的机会,不至于饿死。

而王义开出的条件,一般百姓都会觉得十分丰厚,更别说身无分文的流民。这样一来,人手问题不仅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还会对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进行帮助收留,也算是功德一件。

但是,王义对待流民问题上却一条铁律。那就是,这些流民必须编入朝阳堡的军户户籍,否则就不会雇佣他们。而且在待遇方面,王义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军户和民户待遇不同,新编入军户户籍的流民和老军户们待遇不同。

王义这样做不是他看不起这些流民,而是他一向认为,公正的赏罚措施,不同的待遇等级,是激发人们劳动积极性的一个良好有效措施。

按照明朝当时的情形,那些边镇为营兵劳役的军壮民壮们,也不过是每日给银一分,每月合粮钱月粮不到三斗。

不说朝阳堡内的军户们,就是外地招募的民壮们,每月月粮也只不过区区四斗。但是,王义的条件确实优厚至极,所以告示才一贴出去,报名的人就从各地源源不断地涌入。

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发达的通信工具,但却也不能低估我们古代伟大劳动人民的流动性。他们看到告示,纷纷奔走相告。时间一长,自然树大招风。

面对王义如此大手笔,别说朝阳堡,就是周边各地的卫所、州县、各军镇们也是瞪目结舌。是好是坏,却无人来做评价。

这张告示就好比一张点子新颖,肥的流油的广告。百姓受益的同时,蛰伏在暗处的那些商人,也一副蠢蠢欲动的架势。凭借他们灵敏的商业嗅觉,许多商人也来到朝阳堡。而且还运来不少粮食、布匹、猪羊等物。

又有谁嫌钱多呢!更何况还是现在王义正面临大面积用钱的地方,所以这些商人的做法,对于王义来说,虽称不上一解燃眉之急,但也算是雪中送炭。

出乎王义意料之外的是,他的这个做法,真是一举多得。先是有了开垦庄田的人手,而后又发展壮大了自己,同时又使来到朝阳堡的流民得到安置,最后……居然能带动朝阳堡的经济。

原来,一些商人发现商机之后,便来到朝阳堡,进行经营做工。他们这样做,可以更快,更准确抓住朝阳堡商业这块儿大肥肉。他们这样做,就避免不了要解决吃喝拉撒等问题。所以,他们只能“求助”于朝阳堡的各个商贩。

这些商贩就算生意想不火都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