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女主是个事业狂[快穿]> 第64章 064王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章 064王妃(2 / 2)

火炮的事只有赵英武和登城的守备知道,怎么造出来,他们一无所知。

元锦静静梳理完目前的问题,掉头回去,给各省诊脉开方。

经济基础和兵权一样重要。

老百姓眼下只求吃饱饭,官员考录和科举的相关政策,随后会颁布出去。那些还继续跳,想恢复往日风光想复国的人,收拾一次不停那就收拾两次。

……

青楼姑娘堵衙门闹事之事天黑前全部解决。怂恿唆使闹事的几个老鸨,还有之前经营青楼的商户、权贵,全部打入大牢,罚没所有家产。

被利用的姑娘也受到惩戒,被关进禁闭院,拘押十日。

莲心从外省回来看了一遍上京青楼的姑娘,一个没要,反而要了收容院内剩下的孩子。

“上京青楼的姑娘为何不要,识字人数比其他地方的要多,有些没沦落青楼之前还曾是官家小姐。”元锦对她的选择颇为意外。

“陛下,属下管的官员风纪司,所有人必须接受严苛的体能训练,学习律法、新政、学习如何监管这些官员。”莲心的火气没忍住,“可你不知道,上京这些从青楼出来的姑娘,有多烦人。”

她说完,缓了缓呼吸,将自己去选人时那些姑娘的反应一五一十的告诉她。

上京青楼的姑娘们,嘴上说她们卖艺不卖身,实际上老鸨下令想不卖都不行,最多是让她们挑一挑顺眼的客人。就这一点,她们居然觉得找个人嫁,都比进什么训练营好。

不仅如此,还有出身不错的,骂她不就当个女官有什么了不起。她伺候过的达官贵人比比皆是,王爷见到她都得给几分面子,让她去受苦训练,做不到。

这些年,他们禁掉的青楼有上百家,但凡是从青楼出来的姑娘,有了身份牌可以自己立户,都感恩戴德。

只有上京的这些姑娘,一个个把自己当成了主子。

“说这些话的姑娘,是延春阁出来的。”元锦听她唠叨完,唇角弯了弯,“不要便不要,她们如今已是自由人,想做什么随她们的意,跟民政署说一声,若她们当中有需要帮忙的,尽量提供帮助。”

延春阁是上京最大的青楼,年纪最大的姑娘也就十八岁,小的十一岁。

她们的待遇和其他青楼的姑娘不同,看不上民政署安排的工作也正常。上京这里毕竟是刚刚开始取缔青楼,禁止卖.淫,她们手里多少都有点傍身的银子。

时间长了就该知道,没有一技之长,活着是件不容易的事。

“确实都是延春阁的姑娘,其他青楼的姑娘都是延春阁挑剩下的,已接受安排到我们开的铺子、作坊去工作。”莲心无奈摊手,“我竟不知,青楼也分高低贵贱。”

若非跟着大小姐做事,她真不知这世间样样人都有。

“正常,以后你会看到更多不想看的人。”元锦将她无语的样子收进眼底,禁不住又笑,“去,孩子们上课的用的课本我已准备妥当,好好教导他们。”

莲心领命退下。

莲心手里有将近一千的人,大部分都是从青楼解救出来的姑娘,她们到各处开店收集讯息。同时也能监管各地的官员。

此前这支队伍在暗处,现在成了监管官员的官员风纪司,摆到明处,也是她向手下表达诚意的一种手段。

其实宋云策手里还有一支队伍,她这里有具体的名单,替换更迭他都会跟自己报备。

她没打算弄个东西厂出来,让官员日夜难安风声鹤唳,故意不说算是一种无形的震慑。

明暗两股势力交替,可以在刚立国的这段时间里,让所有培养提拔起来的官员,不敢有二心,也不敢有糊弄她的想法。

只要能稳住十年,华夏的官场生态、教育体系、意识形态就能成型。

……

国中大事基本定下,官员录用考试的日期也定了下来。

所有考题,由各司联合出题,最后交由教育司审定、送交元锦终审。这是华夏立国后第一次官员录用考试,跟科举是分开的,各省的考生可在本省本府州县考试,无需赴京不限男女。

考试时间是三天,每天要考的科目都不同,考完可以回家,无需一直待在考试院。

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模式,举国上下都极为震惊、不解。

坊间甚至传闻,这是新帝为了安插自己人手,故意弄出来的一场徒有其表的考试。

还说让女子当官,注定会灭国。

“赵元锦她实在太过分了,竟然不许前朝贵女参加官员录用考试。”赵淑兰穿着一身布衣,坐在祖母床边抱怨,“祖母,你能不能托人给她带话,我女儿自小读书识字,让她也去考试。”

老夫人垂眼不语。

自大孙女称帝,她至今未有见到她,托人带话怎么托?

“算了,我看她就没把你当祖母。”赵淑兰越想越气,唠叨一通闷闷不乐地离开赵家。

将军府的牌子撤了,宅子缩小了,他们现在只是赵家,不是新帝的娘家也不是将军的亲属。

赵淑兰回到家,见萧铭楚竟然在看官员录用考试告示,又忍不住讥讽,“怎么,你也想去考。”

萧铭楚不理会她,拿着告示回了自己的房间,重重关上门。

他如今被软禁在这宅子里,除了能活着什么都没有,没有权势没有伺候自己的奴才。

当初被他当成棋子,欲娶回来当摆设的赵元锦,如今是一国之君。

她的治国之策看似荒唐,实则最有效。

身为她的手下败将,他曾经愤恨、懊恼,此刻却只想看看,她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

上京出现针对考试的流言,转眼传进宫里。

“老臣不死,新人果然不好上位。女子当官灭国这话倒是没说错,因我是女子又用女子为官,所以大盛灭国。”元锦看着各地飞鸽传书送来民间传言,通知机要司的人回信。

命各地的官员走明面宣传考试的重要性,通知到各个村镇,再让设在各处的宣传人员,在百姓中宣扬考试的正规性以及公正性。

“上京城里的这些老臣和皇亲国戚,不该留。”律法司司长轻哼,“该杀一儆百。”

“上京城内的传言从何而来,治安署确实得查查。”元锦敛眉,“杀人封嘴是下策,让他们无话可说才是上策。”

“陛下说的是,不杀他们。还要让他们看着这场考试顺利结束,看着华夏不遵循他们那一套规矩依然能管好,气死他们。”民政司司长一脸不屑,“这些老臣活计都成问题,天天想着复国。”

殿上的其余官员也忍不住吐槽。

两个月后,官员录用考试在争议中结束。各省都有考生通过考试,这些考生有男有女,只是女子人数不多。

名单很快送到上京。

元锦根据各省提供的考生档案和答题分数,通知各省同意录用,并安排到基层工作。

这是第一次考试,需要她来安排。往后两年一次的官员录用考试,可以由各省根据实际需要,留用通过考试的考生。

最终考试结果的公告发布后,流言悄然消弭。

在上京传播流言的几位,被关进禁闭院拘押半月,前朝之人对元锦的手段认知再次刷新。

官员录用考试之后,是官办学堂和医学堂的开设,和北地一样所有学堂男女都能去上学。

半年后,所有律法和政策全部制定颁布完毕,上京的各种改建完成,城池面貌焕然一新。

各地的基建进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完成了初期目标。

针对中原几省发生洪灾或旱灾就会大批死人的情况,元锦从国库调拨银两,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兴修引水渠,架设风力水车。

在发生水灾容易被淹的地方,也开了不少的水渠,并将这些水渠组网引入正在兴建的水库。

由于缺乏大型机械设备,这些工程完工完工最少需要二到三年。

针对建设期间也有可能会遭灾的情况,她下令命各省设置避灾处,一旦发现有遭灾的苗头,立即组织百姓撤离。

重阳节前,鞑靼和绥国的使臣送来国书,有意跟华夏交好通商。

元锦设宴招待,与这两国谈了一些资源互换的商贸协议,之后安排外交司的官员领着两国的使臣游览上京。

“绥国和鞑靼入冬后可能要开战。”宋云策将随着两国使臣一道回上京的探子,送来的密信递给元锦,“两国各自往边境屯兵,边境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屯粮。”

“他们打起来是好事。”元锦看完密信,回头吩咐身边的机要女官,“通知各司司长到太和殿,召开紧急会议。”

机要女官领命退下。

“还有一事。”宋云策又拿出一封密信递给她,“楚王和东境驻军大将联系上了,看样子是想复国。”

元锦展开密信看完,笑道,“我正愁没办法接管东境驻军,这么好的机会送上来,得感谢他。”

沿海驻军不多,当初造反就已全部收编。

就剩下东境的这十万的硬骨头没拿下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