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三国之捣乱天下> 第二百四十八章 科举情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四十八章 科举情况(2 / 2)

当考生们第二天起来后。便惊讶的发现平日必定来请安吃饭的伙伴,凭空消失了一般,无影无踪了。

于是乎吴、蜀、魏三国的使者,被大内侍卫一扫而空。都被请去了大牢喝茶。

……

程闵基本上每天批批奏章就无事了。这一天下午,他就令人拿来入围千人的考生花名册。就在后宅花园大树下安坐,喝着茶水,翻看花名册。

“皇上,你在看什么呢,这么入神!”黄月英从后面揽住秦峰的脖子,压住他后探出头去。

程闵便感到背后两处地方柔软。有些酥麻发烫的感觉。

程闵被黄月英揽住脖子,虽然被晃悠的东倒西歪。然而背后有热点,所以乐此不疲,道:“此乃会试学子的花名册,朕让人送来一观,看看其中是否有大才之人!”

“夫君,你不去看考生们的试卷,只看这些名字做什么?这名字有何好看的,难不成还能从中看出谁有才华吗?”黄月英打趣的说道。

程闵尴尬的说道:“这名字也是有讲究的。”

黄月英娇笑,以为是程闵强词夺理。因为她心知肚明,天下任何人也不可能只从名字辨别是否有才华的。

然而她不知道,他的夫君是从后世来的,当今谁人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但程闵就能看出。

他就是打算翻找出后世有名姓的才子谋士,看看还有谁被漏掉了。他有自信,一定会有人前来的,于是随意说道:“名字也是一种艺术,古时候有一个典故,就是专门说这名字的,为夫与你讲讲。”

黄月英一听夫君要讲故事,于是小学生一般坐了过去,忽闪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等着夫君道来。

当黄月英做过来的时候,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想要讲的这个故事是明清时候的,可是如今是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够古时候了,自己这故事于此相比到时晚了一千多年。

然而这也难不倒程闵,于是他就很无耻的,将这个故事安置在了几百年前的汉武帝身上。

他就说道:“当年先帝汉武年老之时,曾遇到一次举孝廉,一个州郡的刺史手下有两个人无法抉择,他就大着胆子将两人同时举荐了上去,想让天子最终定夺。”

“这两个人呢,一个叫刘延寿,一个叫万鸣琼……。”

黄月英忍不住就在一旁说道:“这两个名字很普通吗!”

程闵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先帝首先看到了万鸣琼,读了两遍后突然龙颜大怒,喝道:万鸣琼,万民穷。想我大汉文景之治后,朕又十全武功,天下富裕,岂能万民穷。于是乎,就拿起毛笔在其名字上打了个大大的叉叉!”

“咯咯……。”黄月英这才明白过来。

于是黄月英就问道:“那么刘延寿呢?”

“这个名字好啊!”程闵笑道:“延寿延寿又是刘姓,年老的武帝看到后,便认为这是老天派此人为自己增寿,于是龙颜大悦,马上大大打了个对勾,就此让这刘延寿举了孝廉。”

黄月英莞尔,便想着这名字里果然是有学问的。程闵更是深以为然,要不然后世的准父母们,孩子还未出身,就跑遍了起名公司,万八千的砸出去,就是要一个吉祥名字。

程闵讲完故事继续看名册,可是程闵越看越失望,这千人名单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他认识的,无奈之下他也不再看了,直接等会试结束再说吧。

……

在邺都百姓翘首期盼中。会试落下了帷幕。一百人入围殿试,这一百人都有了在朝廷为官的机会。

剩余九百人,秦峰亲自召见。并为他们提出一条额外的晋身途径,就是加入教育部,去乡间教化目不识丁的百姓和他们的子孙,有成绩者,就可升官。

其中四百寒门士子从小穷苦,对待百姓就很好,所以在程闵的感召下,他们都欣然前往,选择留了下来。

然而教育泥腿子,士族士子不屑一顾。这几日冷静下来后,纨绔秉性爆发,这五百士子,就此各回各家。

程闵对此也无所谓,宁缺毋滥,这些人走了也好,省的出现摧残祖国未来花朵的禽兽教员出来。并且有了这四百寒门学子加入教育部,秦峰已经可以全面开始教化万民的大计。

于是乎,北地各郡县地方官争相相仿,也从地方上挑选出教员。程闵的治下,终于每个乡都有了学堂。

紧跟着就是殿试,最初被百官推举为孝廉的大家士子,竟然只有十人进入了殿试,才占据十分之一的名额。这让百官极其丢人现眼。

殿试策论,程闵亲自出题,以当今天下大乱为题,让诸位殿试的学子出谋划策。

很遗憾,众人提出计策没有一个让程闵满意的,不过程闵还是将这些人安置与朝廷任千石到几百石的官位不等。

于是,状元带领众位高中学子,骑马巡街。邺都万人空巷观状元郎,齐声高呼弘威皇帝万岁,终日不绝邺都。

天下第一次的科举考试,就在万民的欢呼声中落下了帷幕。

至此,弘威皇帝程闵开始提出大国家概念:中原的汉,草原的乌丸等族,西域的三十六国,包括半部贵霜,虽然我们民族不同,但我们都是一个国家。

并且,弘威皇帝程闵,指示国子监这所中央官学,提出游学制度,凡是没有在边族游学宣讲两年以上者,不得入学国子监,有经历者,入学国子监优先录用。

他又指示翰林院,依照华夏帝国内的学究制度,号召各乡学究们,支援边族文化教育,凡是在边族教育两年以上者,优先招录入翰林院。

华夏帝国的这些学究们,最初加入的是晋身无门的寒门士子。如今加入的大多是各地的学子,想要通过华夏帝国的学究制度当官。而程闵搞乡间学究制度,就是运用这些人想要当官的迫切心理,让他们为千千万百姓扫盲。

成效是卓著的,千百年不识字的百姓有了机会,谁不想认识字?所以发奋学习下渐渐摆脱了文盲。

这项新的制度实施后,想要当官的,想要实现理想的,大批人前去西北、草原宣传中原文化。教导没有文字的边族学习汉字,说汉语。多年后,匈奴、乌丸、羌族、氐族这些后世多民族的前身民族,抛弃了自己陈旧原始的制度,开始用华夏的礼乐。这些民族本来没有成型的文字,就开始用汉字。这些民族在地区内混杂,语言多不通。发现学习汉语后,就能够顺畅交流,于是都学汉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