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1章 、三国四方都是“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三国四方都是“诡”(1 / 2)

解码三国英雄 不言语 更新时间 2022-05-09

 第一章、三国四方都是“诡”

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三国”。那么,什么叫“三国”呢?易中天教授在他的《品三国》一书中开宗明义。所谓“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评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历史。这是教授们的专业解释。

至于什么叫“四方”,很多人可能对此是一头雾水。什么叫“四方”呢?“四方”就是指魏、蜀、吴等三国的开国统治者曹操、刘备、孙权,再加上蜀国的军师、刘禅的相父孔明合起来总称“四方”。因为孔明不管是在刘备统治下的蜀国还是在刘禅统治下的蜀国,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可谓是蜀国的当家人。

为什么说三国四方都是“诡”?要知道究竟,首先必须明确诡的含义。诡是什么意思呢?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之术。之后,孙子又对诡诈做了补充说明。“故能而视之不能,用而视之不用,近而视之远,远而视之近。”其意思就是能打的却装作不能打,要打的却装作不想打,向近处进攻,却装作向远处进攻,向远处进攻,却装作向近处进攻。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假乱真,玩阴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三国”。写人、写战争、写计谋、写人与人之间的争权夺利、写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突出的就是一个诡字。再看四方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孔明,哪一个不是诡诈人物?而且一个比一个“诡”!通读《三国演义》,便知道“怎一个‘诡’字了得”?那么,三国四方都是“诡”,具体“诡”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至少可以列举以下五个方面。

一、两朝历史诡异。

二、三国故事诡说。

三、四方英雄诡诈。

四、世人尽力诡辩。

五、作者更是诡秘。

首先,说第一个方面,两朝历史诡异。

我们翻阅三国与西晋两朝历史就会明白,其彼此之间有惊人的相似。

曹操父子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经过连年征战,实力一天天强大,然后是权威一天天强势。先是汉献帝给予曹操特权,上朝不用脱鞋,不用小跑,不用跪拜,还可以带剑上殿,发言不用报自己的名字。然后是晋封魏公、魏王。实际上是将汉献帝的天下掌控在自己手里了。到了他离世,儿子曹丕上台,曹丕在他那些忠诚的部属鼓动下,汉献帝被挤下了台,曹丕自己做了皇帝。

再看司马懿父子,先是跟着曹操,帮着曹操打天下,通过战争也培养了一批忠诚自己的部属。司马懿走了,司马师兄弟来了,兄弟俩学曹操的样子也掌控了曹魏天下。司马师走了,司马昭独揽朝政。先是学着曹操的样子上朝不用脱鞋、不用小跑、还可以带剑上殿、发言不用报自己的名字,然后是加封晋公、晋王。完成了权力过渡。司马昭走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来了。司马炎在部属的鼓动下,将曹魏的小皇帝曹奂挤下了台,自己做了皇帝。

历史就是这么诡异,我们老百姓是难以弄明白的,但是同道中人能看明白。如唐太宗皇帝就看明白、说清楚了。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退。”这样几句话鞭辟入里,总结了魏、晋两朝的得失兴衰,不过,老百姓也有一句话很有警世作用。老百姓说,人在干,天在看。不管你在想什么,干什么,都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你、监视你,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有非分之举。可惜的是,曹魏父子不信邪,有了非分之想,有了非分之举。到了孙子辈有了现世报。由此又教会了他们的学生司马懿父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夺了老师的江山。更可惜可悲的是,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司马懿的后代从老师曹魏那里夺得的江山,不到几十年的功夫又被学生的学生,刘渊父子学着老师的样子夺走了。这就是诡异的历史,亦说历史的诡异。

现在再讲第二个问题,三国故事诡说。

我们大多数人认识三国,几乎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而且大多数人将其对三国的认识定格在《三国演义》上。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取材于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有关史料与传说。如果我们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进行比照,你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故事都是诡说。如张飞怒鞭督邮,表现了张飞不怕天、不怕地的莽汉形象。而从《三国志》看,怒鞭督邮的人是刘备。如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也是作者张冠李戴。真正斩华雄的是孙权的父亲孙坚。还有关羽寻找刘备过五关、斩六将,也是作者的大胆虚构,实际上是子虚乌有。更让你不可相信的是发生在孔明身上的许多故事,有的是移花接木、有的是凭神话虚构。如草船借箭,是从孙权那里借来的,祭东风是作者神化了孔明。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诡说呢?我想就是为了突出英雄人物的英雄形象,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现在讲第三个问题,四方英雄诡诈。

《三国演义》刻画了很多人物,我们这里以曹操、刘备、孙权、孔明等四个人物为例,探讨三国那个诡诈的年代这四个诡诈的英雄人物是如何表演诡诈之术的。

《沙家浜》里的草包司令胡传奎有一句很经典的唱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这句唱词如果从三国背景下的故事看,只说对了半句,那就是“乱世英雄起四方”这前半句,后半句“有枪便是草头王”似乎不尽然,也就是说仅有枪还不一定能做草头王,还必须要有诡诈之术,才有可能为草头王。

如《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刘璋、张鲁等就是被孔明称之为暗弱的草头王,但这些草头王不懂诡诈之术,还有几分仁义,被人从草头王的位置上赶下了台。我们下面以刘璋为例作说明。

刘璋依靠父亲的地位继承了益州的草头王,后来被刘备这个擅长诡诈之术的同宗兄弟赶下了台。本来,刘璋是可以守住益州,赶走刘备的。其原因是刘璋不听部属郑度的诡诈之言,刘备进攻益州,郑度进言刘璋,“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之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擒耳。”郑度这个诡诈之言确实够狠毒的,连刘备这个擅长诡诈之术的诡诈之人听了都害怕。可惜因刘璋还残存几分仁义之心,说,“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不但没有采纳郑度的诡诈之言,而且还贬黜了这个诡诈之人。(见《三国志。法正传》)刘璋还说,“我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占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泪。当时,刘璋在成都,手中还有“精兵三万,谷帛支一年”,更为重要的是“吏民咸欲死战”,但是这个暗弱的刘璋想到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肌膏野草”,所以放弃了抵抗。由此,我才说,有枪就是草头王,还得加一句应该还要有诡诈之术,不然,就是侥幸成了草头王也会被人挤走。

我们看曹操、刘备、孙权、孔明这四方英雄人物,一个比一个狡诈,一个比一个深谙诡诈之术,所以,一个接一个都成了草头王。孔明名义上不是草头王,而他实际上是草头王的草头王。因为他是草头王刘禅的相父。

先说曹操。

曹操是闻名天下的第一奸雄,他以奸诈著称。对此,诸葛亮有精辟的概括,说曹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挟天子”是其奸,“令诸侯”是其诈。在诸葛亮等人看来,因为是“挟”天子所以是奸,而在曹操看来,他是向天下宣誓,是“尊”天子,是忠。在诸葛亮等人看来是“令”诸侯所以是诈,而在曹操看他是向天下宣誓,是令“不”臣,是义。到底是奸还是忠,是诈还是义,天下人一时间又有谁分得清呢?因为当时的天下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汉室不可兴”这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却是谁都不敢公开表明,都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来诓骗天下、逐鹿中原。例如,刘备联合孙权于赤壁打败曹操,而最终却要上表朝廷,求得一张荆州牧的封号,曹操却乘此做些手脚。本来孙权害怕刘备,让华歆到许都去,表奏刘备为荆州牧,“以安备之心,塞丞相之望耳”。不想曹操乘机同时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让周瑜去与刘备相争,他乘机取利。你说这能叫“挟天子而令诸侯”吗?是你孙权自动上门讨要天子指令的,我曹操只是“尊天子以令不臣”,正告你们天下还有天子在,你们不要为了利益而忘了仁义,怎么能指责我曹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呢?从这一点上讲,要说曹操奸诈,可谓奸诈到了极点。

再说刘备,刘备以天下枭雄闻名于世。大家都认为刘备是仁义之君,其实,刘备是天下最大的伪君子。他的手段是虚伪。因为,他起事之初一无所有,既然是一无所有,他就干脆玩虚的。什么是虚的又有卖场呢?在当时的社会来看,就是仁义。所以,他刘备高举仁义大旗,骗来了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并宣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以致震动了当时的社会。后来,又来了糜竺、孙乾、简雍,后来又笼络了赵云,雇来了诸葛亮,革命由此有了起色。仁义,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虚的,刘备玩的又是假仁假义,是虚上加虚。你看,刘备长江边上玩赵云,赵云当阳长坂坡救阿斗,七进七出曹军阵地,当赵云把熟睡中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本想好好奖赏赵云,浑身上下一摸,半个铜子儿也没有,他急中生智,将从赵云手中接过来的儿子阿斗连看一眼都来不及,连忙掷于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就这么一句虚的,害得赵云忙向地上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胆涂地,不能报也”。诡不诡?刘备一个子儿也没给赵云,害得赵云流着眼泪、跪在地上,向刘备敬表忠心,愿以肝脑涂地相报。本应该是刘备欠赵云的,这一闹,反倒是他赵云亏欠刘备的了。

再说孙权,孙权是以英雄著称于世。只是这个英雄人物要分时间对待。创业之初到夷陵之战,这期间孙权是处于创业、发展期间,这个期间的孙权是个少年英雄人物。过了夷陵之战后,孙权事业达到鼎盛时期,后继曹丕、刘备称帝,也做起了皇帝。从此以后,孙权本人开始走下坡路,由少年英雄变得昏聩、冷酷,就算不得什么英雄了。不管创业发展的前期,还是处于走下坡路的后期,孙权的手段都是毒辣。毒是毒品。我们今天劝诫社会,为了生命,远离毒品,但是人们就是无法远离毒品。曹操与刘备明知孙权是个有害的东西,是不会成为他们当中任何一人的永远朋友的,但他们却离不开孙权,只要孙权愿意和他们结盟,他们都求之不得。可惜,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孙权永远都是脚踏两只船,风吹两边倒。这是他孙权的对外策略。孙权对内的策略也是辣,是火辣的情。只是前期是火辣的爱,后期是火辣的狠。陆逊是正好处于孙权事业的分水岭阶段的人物,既领受了孙权火辣辣的爱,也领受了是孙权火辣辣的狠。前期,陆逊战胜归来,孙权是让侍卫亲自为其撑伞而且是皇帝专用的伞盖,为陆逊遮蔽,让伞盖遮蔽陆逊进出宫殿大门。他所赐给陆逊的礼物都是御用的上等珍品,当时,陆逊所受的礼遇恩宠无人能比。而后期呢?陆逊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以及他的好友吾粲都受到牵连。他的外甥是与太子走得太近被无辜的流放,他的好友吾粲是因为与他有书信来往获罪被抓进监狱杀掉。陆逊本人,孙权多次派遣宫中使者对其斥责,最后含冤去世。从陆逊的遭遇可以看出孙权的毒辣。

最后说孔明,千百年来人们都以为孔明是千古第一忠臣,其实,孔明与刘备一样都是最大的伪君子,天下第一等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他的诡表现在阴险上,阴是指其具有欺骗性。时至今日,虽然有人对其辅佐刘氏政权的忠诚有所质疑,但从社会来看,孔明还是公认的千古忠臣。可见其骗术的高超。险是指具有危险性。孔明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几乎掏空了整个蜀汉政权,造成蜀汉人民兵祸连年,万复不劫,最后只是文人谯周一句提醒“臣愚以为不安”,整个蜀汉帝国就哗啦啦的土崩瓦解了,其原因就是连年出兵征战,看不到希望,百姓苦不堪言,百官无心为那个蜀汉政权效命。在我看来,蜀汉的灭亡,不是刘禅的过错。刘禅也许是第二个刘璋,不忍子民承受战争之祸,顺应民心,顺应潮流,是顺势而为。要清算蜀汉的灭亡,其根子在诸葛亮。诸葛亮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蜀汉政权不北伐中原也会灭亡,北伐中原也会灭亡,不如让他去冒险北伐中原而灭亡,侥幸成功了,他就是救世主。蜀汉不灭亡他是北伐不止,直至蜀汉灭亡为止。所以,他不断地出兵北伐。要不是他本人提前谢幕,他会直至蜀汉灭亡才停止北伐。从这一点上来讲,诸葛亮北伐中原带给蜀汉人民的不是福,而是无穷无尽的战祸。

诸葛亮总是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此表示对蜀汉政权的忠诚,以此骗得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其顶礼膜拜。其实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是对的,因为他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我们又要说的是他那个“咸决于亮”是真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呢,还是为他那个不为人知的野心鞠躬尽瘁呢?尽管我们只是质疑,也没有什么证据,但却有道理这样质疑。其道理是刘备当年托孤的时候,刘备就对诸葛亮说,“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孔明是当着众官员表示不会取刘禅而代之,只会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地辅佐,现在诸葛亮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了,你这不是取而代之,是什么?就算刘禅不才,无执政能力,但终因诸葛亮是当着刘备与百官的面表过态的,是不敢自取的,是要效忠贞之节而辅佐的。这样一比较,最少有一点是明确的,诸葛亮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阳奉阴违,现在还不是阳奉阴违了,应该是阴奉阳违了。所以,说诸葛亮诡诈,一点也不冤枉他。

以上零零散散地分析了曹操、刘备、孙权、孔明等四方英雄人物的诡诈之术,你认为还不够明了的话,我们不如打个比方进行说明。他们四人的诡诈之术正像我们中国股市里的那些行骗大亨们,与那些所谓的超一流的操盘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在股市里圈钱的手段如出一撤。

曹操是一个什么人呢?曹操就是一家国有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公司是怎样上市运营的呢?他依靠手中掌握的军事实力,对刘氏汉家这家四百多年的老店进行强行清盘,剥离其优质资源占为己有。即将代表刘氏汉家四百多年老店的招牌汉献帝,迎幸到许昌成立了曹魏集团。董事长为汉献帝,总经理为曹操自己,曹操并占有绝对优势的股权,然后经过几年的经营,兼并了很多地方民营公司。如袁绍集团、吕布集团、张绣集团。兼并这些集团后,曹操的曹魏集团在当时可谓是一只实力雄厚的质优股,很多顶级的操盘手都慕名投身于曹魏集团。如荀彧、程昱、郭嘉、荀攸、贾诩、华歆等,一时间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事业做得风生火起。

刘备是一个什么人呢?刘备最初也是一家国有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后来,来了诸葛亮,诸葛亮成了他最好的操盘手,总经理的位置就慢慢地让给了诸葛亮。刘备的公司是怎样上市运营的呢?刘备当时在大家看来,几乎是一无所有,他要人无人,要钱无钱,要粮无粮,从这个角度看,刘备确实一无所有。但刘备却有曹操与孙权无法具备的稀缺资源,那就是刘备姓刘,与当时天子一个姓,而且是当朝天子的皇叔,根据那个时候的游戏规则,刘备具有刘氏汉家四百多年老店的继承权。尽管,这家老店已被曹操强行兼并了,连招牌也被曹操扛到许昌挂在曹魏集团的门口了。但刘备不管那么多,他心里知道,曹操无论多么强势,终归没有继承权,他刘备在曹操掠夺了刘氏汉家的所有资产包括汉献帝这块招牌的情况下,利用他姓刘,这个软实力、这个空壳子、借壳上市、成立了蜀汉集团国有控股公司。由于大家都知道刘备的蜀汉公司实际上是个空壳,是只劣质股,对于股民、特别是顶级操盘手不具备吸引力,他刘备就炒题材、炒仁义这个题材、炒匡扶汉室这个大题材。炒预期、炒未来,告诉股民,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尽管运营难度大,但先后来了关羽、张飞、诸葛亮、庞统、法正,先后整合、兼并了刘表、刘璋等地方民营集团,居然也做大了,做成了偏霸一方的蜀汉集团。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