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5章 :何来“宁教我负天下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何来“宁教我负天下人?”(1 / 2)

解码三国英雄 不言语 更新时间 2022-05-09

 第四节,何来“宁教我负天下人?”

《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擒。后来县官陈宫不但放了曹操,而且愿意“弃一官,从公而逃”。在逃跑的路上,发生曹操屠杀吕伯奢一家的惨剧,曹操便于此时说了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话,便招致天下人怨恨,背负起狠毒、寡情寡义的千古骂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天下人不放在眼里。宁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辜负自己,为了自己不惜以天下人为敌。但是曹操真的如此狂妄、歹毒吗?我看也不一定,于此,有关这个故事以及与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关背景、如何解读这个故事以及曹操的性情,都值得我们多问几个问号。为此,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看待这句话的真实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1、从史籍看,这句话的真实性值得推敲。

从史籍看,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分两种情况。一是有的史书没有记载,一是没有详细的记载。

《三国志》,就没有记载这件事。《三国志》,这是一本较为严肃、谨慎的史书,陈寿的历史观是较为公正、严肃的。他没有将这一件事写入史书,说明这件事的可信度不高,最少陈寿认为不值得写进史书。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了三处史料,分别是《魏书》、《世语》和孙盛的《杂记》。这三本书对此又各有说法。《魏书》认为曹操之所以要杀吕伯奢一家,是因为其子与客人准备共同劫杀曹操,抢夺其财物。从这一点看,曹操是正当防卫。《世语》的说法是“太祖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意思是曹操因为刺杀董卓未遂,而被董卓通缉,成了惊弓之鸟,因此而草木皆兵,怀疑这些人要谋害自己,而先下手为强。孙盛的说法较为具体,他在《杂记》里这样写道:“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人。”这里将曹操杀人的原因交代清楚了。是听到了食器声,以为是要谋害自己,所以动手杀了这家人。以上三种说法共同点是肯定曹操杀了人,说法不一的是杀人动机。杀人动机不同,那么对“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按《魏书》的说法,其杀人动机是正当防卫,所以,杀了吕伯奢一家,曹操没有负罪感。既然没有负罪感,就没有可能说出那么一句充满自负的忘恩负义的狠话。

按《世语》的说法,其杀人动机是怀疑对方要谋害自己。正因为是曹操怀疑吕伯奢一家要谋害自己,所以,曹操是先发制人,才杀了吕伯奢一家。杀了人之后就走了,这一走了之,没有发现杀错人,也不会感到有负罪感。不感到有负罪感,所以也没有缘由说出那么一句忘恩负义的狠话。

按孙盛的《杂记》的说法,其杀人动机是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人。杀人后,又发现自己杀错了人。那食器声并不是为了图害自己而响起,而是准备杀猪犒赏自己而响起,由于自己发现杀错了人,而且是错杀了恩人,便不安起来。为了掩饰不安,才随口说了这句让世人寒心的无情无义的狠话。

2、从故事背景看,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综上所述,即使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只有孙盛的《杂记》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与过程,曹操才有可能说出这么一句忘恩负义的狠话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我认为要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必须从故事背景入手。

如何从故事背景入手呢?我认为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曹操的身世背景,二是曹操刺杀董卓的背景,三是说这句话的背景。,为什么要从这三个背景切入呢?

首先曹操出身宦官之后,而且是来历不明的宦官之后,这个出身背景与好友袁绍的四世三公显赫家庭背景相比,曹操有自卑感。二是当时曹操刺杀董卓的背景,曹操当年年轻气盛,敢作敢为,有正义感,不畏权势。尽管刺杀董卓未遂,他不气馁,而是“吾将归乡里,发假诏而号令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此时的曹操依然自负自信。三是说这句话的背景,曹操发现自己错杀了好人而不安,为了掩饰不安而说出这样一句狠话,实际上是胆怯的表现。

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看,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这句话。当曹操发现自己错杀了好人,由于自卑的身世加上逃命时惊魂不定的处境,再加上固有的几分善良的人性,因而产生了一种负罪感,便由此不安而胆怯,又由于自己年轻气盛而不愿在一个崇拜自己的好汉面前表现自己的怯懦,便故意表现出自负。所以,这就是当时由于曹操的处境决定了曹操的心态,在自己明知错了的情况下,由于自己有负罪感而不安,又因为还残留几分人性而胆怯,再加上自负,不想公开认错而且还要故意显示自己强大,便有了这么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么一句搪塞自己的窘况而又显得几分色厉内荏的狠话。

3、从故事的主人公看,这个句话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当然是曹操。除了曹操之外,还有一个见证人,那就是陈宫。陈宫在《三国演义》里应该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为其单独立传,只是在吕布的传记中附带作了交代。因为在《三国志》里没有记载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就扯不上陈宫了。《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记载,是说曹操逃到中牟县时,被守关军士抓获,擒见县令,这个县令就是陈宫。陈宫不但认出了曹操,而且愿意追随曹操革命。后来因为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不但不认错,而且错上加错,便对曹操很失望。本想趁曹操熟睡之机杀了曹操,转而一想,“我为国家追随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他而去”。但这一走,不知去了哪里?最后却在曹操的兖州出现了,做了兖州的下属陈留县令,而且作为曹操的部属,趁曹操出兵徐州,兖州空虚之机,鼓动张邈一起变叛曹操投奔吕布、占了曹操的兖州。

根据《三国演义》讲述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对陈宫这个人物最少可以提出以下三点质疑。

其一、中牟县令陈宫与陈留县令陈宫不是一个人,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来龙去脉。中牟县令陈宫只有来龙,没有去脉。中牟县令陈宫放了曹操,跟随曹操,后来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而离开了曹操。离开曹操后,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如果说,陈留县令陈宫就是中牟县令陈宫,来龙不清楚。这个陈宫是怎么离开曹操后又到了陈留县的呢?而且做了陈留县的县令。这有点不太靠谱,因为中牟县令是跟随通缉犯曹操一起逃亡的,这样一个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跟随通缉犯逃亡的人,怎么可能又不声不响地做起了县令了呢?

其二、即使这个陈留县令就是那个中牟县令陈宫。而根据《三国演义》交代,这个县令之所以不愿意跟曹操在一起,是因为曹操一错再错的杀害了吕伯奢一家,而且说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话。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世语》交代,陈留县令陈宫是认为曹操是一个英雄人物,才和万潜等主张迎曹操为兖州太守的,如果这两人是同一个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三、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从京城出逃后,经过中牟,被亭长所疑,抓住去县里,县里有人暗地里认出了曹操,并替曹操求情,放了曹操。而这个认出曹操并替曹操求情的人肯定不是是县令,如果是县令的话,就不需要“替曹操求情”,因为县令可自作主张。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肯定不是县令陈宫。

综上所述,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的见证人陈宫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物,由此可以推测出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这件事值得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那么,曹操杀人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的真实性更值得怀疑。

二、天下英雄负曹操的较多。

我们仅凭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便推测曹操干了很多对不起天下人的歹毒之事,其实没有道理,殊不知天下人负曹操的也不少。如陈宫、张邈、张绣、刘备等人都有负曹操。

下面,我们讲讲陈宫、张邈等二人辜负曹操的故事。

先说陈宫吧!以《三国演义》内容为依据,陈宫见曹操杀害了吕伯奢一家,便离开了曹操。后来,曹操任兖州牧,陈宫也在曹操主管的兖州下属县陈留做官,后来趁曹操出兵徐州、兖州空虚之际,迎接吕布占领了兖州。又后来,陈宫在下邳被曹操活捉,曹操想劝说陈宫投降,重新为自己效劳。陈宫执意不从。《三国演义》中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也,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操有留念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后来,曹操为陈宫老母养老送终,并为之养儿育女,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并不是一个歹毒,薄情寡义之人。

再说张邈!张邈这人早期与曹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起兵讨伐董卓。后来联盟解体,袁绍想乘机剿灭张邈,是曹操制止了袁绍。曹操指责袁绍说,孟卓是我们的亲密战友,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宽容他。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下来,我们不应该自相残杀。张邈听到这件事后,“益德太祖”,更加感激太祖。这是其一。还有其二,曹操征伐徐州的时候,告诉家里人,我如果不能活着回来,你们就去投靠孟卓。后来回来见到张邈,两人相对而哭。他们的关系密切到这种程度。以上两件事《三国志.张邈传》都有记载,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待朋友忠诚。就是这样一位被曹操视为肝胆相照的患难兄弟,最后却背叛了曹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