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23章 托孤之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托孤之痛(1 / 2)

解码三国英雄 不言语 更新时间 2022-05-09

 第三节、托孤之痛

荆州之痛虽然痛苦,给刘备带来的是外伤。夷陵之痛给刘备带来的痛苦不仅有外伤,更有内伤,伤在内心深处。但不管是外伤,还是内伤,只要是伤口,随着时间的过去,加上自觉去精心调理,终归有愈合的一天。托孤之痛,既不是外伤,也不是内伤,他带给刘备的是一种绝望,一种孤家寡人的绝望,一种无助的绝望。他行将就木,刘禅还不到十七岁,他将刘禅托付给谁?谁又是最好的托孤之选?这在他心里是一个死结。他感到绝望而恐惧,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孔明非可托付之人。

二、孔明之外更无人可托孤。

三、不得不将阿斗托孤给不放心的孔明。

先说第一个问题:孔明非可托付之人。

在常人看来,在社会看来,诸葛亮是千古忠臣。但在刘备心里,除了早期刘备处于无路可走之时,刘备是忠心佩服诸葛亮。而这个时期的诸葛亮是个新来的白面书生,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不说关羽、张飞看不起他,如糜竺、孙乾、简雍之流也不定看得起他。论关系,这些人都是刘备生死不离的哥们。就拿糜竺来说,虽然能力不怎么样,论待遇,论封功行赏,他总是第一。因为他在刘备心里永远是第一,第一个最大的救命恩人。在徐州的时候,他让刘备做了徐州牧。在刘备兵败徐州,无粮可食的情况下,他将自己的全部家当里的万贯家私奉献给了刘备,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这一切都是在刘备走投无路,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所以这时的诸葛亮面对这些人,不得不小心谨慎,他唯一的依靠是刘备。他得借刘备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况且这时还谈不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是靠刘备调和与这些人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混下去。刘备离不开诸葛亮,诸葛亮离开了刘备也寸步难行。这个时期,他们真的是鱼水关系。

赤壁之战得了荆州之后,特别是有了庞统,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和谐的鱼水关系变成了生疏僵硬的师徒关系。刘备在诸葛亮那里是当徒弟使唤的,诸葛亮在刘备那里是以师傅自居的。你看东吴鲁肃来要荆州的时候,都是安排刘备装傻,一个劲的哭,然后是诸葛亮出面一次次说服鲁肃。鲁肃看在刘备哭得那么伤心的份上,无奈地走了。大家想想,刘备再是智术短浅,但毕竟在天下人看来他还是个英雄人物。能长期忍受他的军师如此摆布他吗?特别是有了庞统后,他受不了军师孔明的摆布,慢慢疏远了孔明。因为庞统也是军师,才能不在孔明之下。刘备在庞统面前可以争执,当他俩在相互争执中,刘备才心服口服的采纳庞统的计谋。如出兵益州,开始刘备是不同意的,是庞统不断地给他分析利弊,这样刘备才高兴的出兵益州。如征战刘璋,庞统为刘备提供了上、中、下三条计策,让刘备自己决策。刘备在这里既体现了主子的尊严,又收获了军师的智慧。他在孔明那里,从未有过这般体会。

庞统之后,有了法正。法正被刘备赏识的程度超过了孔明,这在前面讲过,孔明也由此发过感叹!有了法正,有了汉中后,刘备与孔明的关系演变成了冷漠的君臣关系。开始了不计听言从的时代。在益州,孔明要杀魏延,刘备阻止了。百官劝谏刘备称帝,刘备心里反感,这时孔明的话也不灵了。孔明百般无奈,只得装病,逼刘备就范。刘备要出征东吴,孔明苦谏以至上表,刘备还是听不进去。不但没有听进去,还把孔明的表章掷到地上,如此不敬的行为,在刘备那里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由此,根本看不到刘备与孔明之间的鱼水关系。看得出的倒是池鱼关系。刘备是池子,孔明是池子中的鱼。刘备用池子将孔明圈养起来了。刘备称帝后,封孔明丞相。按理说孔明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机构。刘备不但没有让孔明单独设署办公,连单独的办公楼都没有。而是让孔明在刘备那个左将军署里帮忙处理事件,将孔明圈在池中看护起来。

刘备为什么这样做呢?在刘备看来,孔明越来越让他不放心。综合与孔明相处时,孔明的所作所为除了前面讲的那几件事外,刘备在心里放置不下的还有另外四件事。

第一件事,打击关羽,提高自己。关羽在刘备心里位置最高,偏偏这又是个不与士大夫为伍的家伙。诸葛亮初来乍到,关羽根本瞧不上诸葛亮,不听诸葛亮的摆布。然后诸葛亮借赤壁之战之机,设计狠狠地整治了关羽。大家认真去读《三国演义》有关赤壁之战的那段内容,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有预谋的整治关羽的,而且是做好套子,一步一步让关羽往里钻。第一步是作部署时,把关羽晾在一边,使关羽着急,然后找孔明要作战任务,利用权力逼关羽放低身段求他。第二步,逼迫关羽自愿立军令状,让关羽去守华容道,布下一个陷阱在这里。第三步是关羽在华容道上放了曹操,按军令状当斩,陷阱套住了关羽。第四步是孔明执法,按军令状执行关羽死刑,这是顺理成章。第五步是逼着刘备求情,这样一步一步地灭掉关羽对自己的傲气。这件事孤立地看,刘备是觉得情有可原的,因为初来乍到,没有威信,难以开展工作。但刘备把这件事和后面接二连三的事件联系起来,似乎觉得又不那么简单!

第二件事,拉拢赵云,培植亲信。诸葛亮与赵云一直是很近的,这是诸葛亮的心计。赵云与关羽、张飞相比,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要次一些。诸葛亮要在刘备这个核心集团中找一个支持者,自然只有找赵云。但赵云这个人真的光明磊落,不管孔明怎样特别亲近他,他都按他的行为准则做人。但诸葛亮对赵云的态度影响了刘备对赵云的态度,尽管刘备非常信任赵云,但从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重用过赵云,甚至还比不上魏延。这个话题我留在后面再说,在刘备心里,诸葛亮拉拢赵云,是在搞帮派,培植自己的势力。只是一直没有明说,但也暗中做了防备。到了最后,他作了巧妙的点破。刘备在临终托孤时,见到马谡在场,然后支开马谡问孔明这个人怎样,孔明说是个经天纬地之才。刘备告诫孔明,这个人言过其实,一定要慎重使用。在刘备心里,很多人是不称职的,他都没有单独交代。唯一的就是马谡,除了马谡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外,这个人与孔明走得太近,是主要原因。刘备此时已没有能力与资格说破,刘备的英明告诉自己说明了比不说危险更大,不说又不行。只有这样的巧妙点破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孔明是在培植自己的亲信。第一次北伐中,守街亭的合适人选多的是,怎么也轮不到马谡来守这个咽喉之地。老将魏延、吴懿就在眼前,他们俩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此时却选用最不放心的马谡,如果说孔明一生办事谨慎的话,那么这次冒天大的风险别开魏延、吴懿不用,其培植自己亲信之心就是司马昭之心了。

第三件事让关羽守荆州别有企图。如果说亲近赵云是拉帮结派,培植亲信的话,那么让关羽守荆州是另有企图。刘备征战益州,遇到麻烦,让孔明去帮忙。在留守荆州人选上,当时有张飞、赵云、关羽可供选择。让孔明自行作主,孔明见刘备派来的是关羽的义子关平,由此揣测刘备是想让关羽守荆州。关羽守荆州在当时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但从关羽的本身性格来看是做错误的选择。因为这人太清高,不与士大夫为伍。后来丢失荆州与关羽的性格有关,孙权几次派人到荆州,希望与关羽结为亲家,巩固孙刘联盟。关羽不但不领情,还把孙权大骂了一顿,由此惹恼了孙权。伟人******对此发过感叹,说关羽不懂统一战线。从这个角度说,关羽守荆州更是最不合适的人选。诸葛亮对关羽的为人不是不清楚,他也深知关羽守荆州不放心。后来得了汉中,回到益州后,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这个问题。孔明为什么要将这么一个不放心的人放在一个最为重要而又不放心的地方呢?在诸葛亮看来,当时可谓一箭双雕。公开讲,于刘备那里讲,他迎合了刘备的心意。私下里讲,从诸葛亮自己的角度讲,关羽与他一直不和,将其留在荆州,他甩开了一个麻烦。带走一个赵云,他有了半个知己,所以说孔明让关羽守荆州是另有企图。

第四件事,夸赞刘禅,尽说假话。孔明在刘备背后经常夸赞刘禅,有些话言过其实,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刘禅到底怎样,他刘备心里有数,而且这些夸奖刘禅的话又不直接当刘备面讲,而是让人巧妙地传到刘备那里,让刘备察觉到孔明是个揣摩主人心态,溜须拍马之徒。虽说还不是悭吝小人,老是为迎合主子心态而说假话总归不是一件好事。与上面让关羽留守荆州那件事联系起来看,不但不是好事,而且还会埋下祸患。再联系彭羕那件事看,这人爱打小报告。这些小事联系起来看,刘备不可能不对孔明的用意有所察觉,最少产生了担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