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42章 卧龙本是变色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卧龙本是变色龙(1 / 2)

解码三国英雄 不言语 更新时间 2022-05-09

 第一节卧龙本是变色龙

孔明先生,世俗社会称之为卧龙。在我看来,孔明先生并非卧龙,而是一条变色龙。我对孔明先生如此认识的依据是《三国志》。

我在前面介绍过,孔明先生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躬耕南阳时期;第二阶段是赤壁之战前后时期;第三阶段是刘备离开荆州到刘备去世这一时期;第四阶段是刘备去世后到孔明先生离世这一时期。

如果我们将孔明先生的这四个时期比照《易经》的乾卦来分析,孔明先生的第一个阶段可视作是乾卦的“初九”;第二个阶段考入视作乾卦的“九二”;第三个阶段可视作乾卦的“上九”;第四个阶段可视作乾卦的“九五”。

为什么可以这样比照呢?

因为这两者之间极其相似,再加上孔明先生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对《易经》的研究,特别是注意阴阳、八卦。“功盖三分国,名成八卦图”,就是写照。从这个角度看,阴阳、八卦可看作是孔明先生的指南。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孔明先生就是根据《易经》来规划他的人生的。所以说,孔明先生的一生与乾卦极其相似。

如果我们将这二者展开、比照分析,你就确信无疑了。

孔明先生的第一个阶段是隐居南阳时期,孔明先生自己在《出师表》中称自己此时是躬耕于南阳,世俗称此时的孔明先生为卧龙。此时的卧龙正与乾卦“初九”所示极其相似。

乾卦初九爻辞是“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什么意思呢?“潜藏的龙,不要施展才华。”为什么不要施展才华呢?“其卦象告诉我们,因为初九阳爻处在一卦的下位,所以压抑难伸”。孔明先生的第一阶段就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无人知晓他。《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此时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孔明先生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不赞同这种看法,只有他的两个好友崔州平、徐庶说确实是这个样子。可见此时的孔明先生确实不为社会看好。连刘备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也不知道有孔明这个人。当司马德操提到伏龙时,刘备还不知道这个伏龙就是孔明先生。当徐庶推荐卧龙孔明时,刘备也没有表现出分别的兴奋,只是极其平淡的说了一句“君与俱来”。意思是你和他一起过来吧。由此可以看出,孔明先生在南阳躬耕时是一条藏着的龙,使他无法施展才华,使他无法施展才华不是孔明先生不想施展才华,只是无法施展才华,因为此时的社会还没有为孔明先生准备好施展才华的舞台。

其实,此时的孔明先生也刻意在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三国志.诸葛亮》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孔明先生一面在田畴之间耕种,一面在人间放声高歌《梁父吟》。为什么要放声高歌《梁父吟》呢?“夫其高吟俟时”,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让世人知道他的志向,伺机出山。《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此有交代:“或驾小舟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抚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不测,不知去向”。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信息:孔明先生此时一直没闲着,他在干什么呢?他并不安心于“躬耕陇亩”,而是四处寻仙访友,其用意是为自己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四处做广告。不断地外出访友,就是不断地开拓空间,让更多的人认识他孔明,让更多的高人去为他做广告。你看,司马德操这个不关心世事的隐居高人,居然也为孔明先生作广告来了。他跑到刘备那里,美其名曰,是来看徐庶的,却不遗余力地宣传孔明先生。《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道:“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这仙风道骨之人就是司马德操,见面就对刘备说,孔明先生自比管仲乐毅,他却将孔明先生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这一比喻让在场的人愕然。这不是替孔明先生作广告又是什么?大家看到这里会有一个疑问,孔明先生既然这么有才华,为什么要别人替其作广告,为什么不毛遂自荐呢?这就是孔明的高明之处,《道德经》说得十分明白:“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什么意思呢?自我表现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明,自我审视无法看清楚自己的优劣,自我夸耀并不会收到好效果,自以为是不会有长进。让高人名士替自己做广告会事半功倍。司马德操对刘备说完这番话后飘然而去,引得刘备忍不住赞叹“真隐居贤士也”,此时的刘备对于孔明先生的渴求也是不言而喻的。

再说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就如乾卦的“九二”,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龙出现在田野上,有利于见到贵族王公。为什么有利于见到贵族王公呢?其爻辞解释说,“龙出现在田野上,指君子走出了压抑的低谷,可以谋取能普遍施与德泽的社会地位。”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正如这“在田”的“见龙”,此时,这“在田”的“见龙”见到了刘备这位大人,使他的人生从最低谷向上迈出了一步。使他不再受压抑,有了人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于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一阶段,处在“潜龙勿用”时期,利用高人名士作广告,功课做得很扎实,所以,水到渠成地见到了刘备这位大人。两人隆中一番问答,使刘备情不自禁地赞扬,“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于是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

按辩证法讲,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孔明先生到了刘备那里,一方面受到刘备的重用,使孔明先生出尽了风头,誉满天下,一飞冲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危机,对于孔明先生与刘备“情好日密”,刘备的两个义弟关羽与张飞就不满,时常在刘备面前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话。《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言:“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三国演义》也有解释:“却说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由此可以看出两点明确信息:一是关、张两人瞧不起孔明,二是孔明在刘备那里没有社会基础。当夏侯惇带兵前来征剿时,刘备急召关、张商议,“夏侯惇引兵前来,如何迎敌?”张飞回答说,“哥哥何不使“水”去?”这句“哥哥何不使“水”去”,明显地表现出张飞对“鱼水关系”这一说法不以为然,并抱有看孔明先生的笑话的意思。孔明先生为什么会遭如此际遇呢?

第一,从孔明先生自身的角度看,此时孔明先生刚刚走出南阳,走进刘备集团,不被人所认识是在情理之中。

第二,比照《易经》分析,此时孔明先生处于乾卦“九二”状态,这一时期的孔明应是一条刚刚出现在田野上的龙,有利于见到大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孔子对此解释说,“见龙在田,时舍也。”意思说“龙出现在田野上,君子暂时隐伏,等待合适时机”。概括起来说,此时的孔明先生只是有利于见到刘备这位大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但由于刚刚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还得继续暂时隐伏等待合适的时机。由于孔明先生没有参透这一点,再加上年幼,不更事,浮躁,急于求成等毛病或心理因素影响,孔明先生想大显身手的心情迫不及待,又由于对新环境的认识不足,所以,不免受到了关、张二人的猜忌与挑剔,致使孔明先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按《易经》的说法,孔明先生走进刘备集团应该暂时隐伏以等待时机,应该继续谦虚谨慎,进一步提升自己,然后进入人生的“九三”状态。

《易经》是这样描述“九三”状态的。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什么意思呢?有德行的人始终是白天勤奋不息,夜晚戒惧反省,虽然处境艰难,但没有灾难。一言以蔽之曰:君子当日参省吾身。但此时的孔明先生有点忘乎所以,忽视了“戒惧反省”,因为赤壁之战,一战“遂使竖子成名”,此后的孔明先生在刘备面前真的以师自居,任意摆布刘备。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住这个故事:东吴鲁肃受孙权之命到荆州刘备那里讨要荆州,前后来了三次,鲁肃每一次来,孔明都将刘备当做道具摆布。

第一次鲁肃上门讨要荆州,孔明先生以原荆州牧刘表之长子刘琦尚在拒绝了鲁肃,这一次刘备没有派上用场。

第二次鲁肃上门讨要荆州,刘备是孔明先生的道具,先是让刘备与鲁肃饮酒,当孔明先生与鲁肃讨价还价,以若图得益州后再归还荆州。协议达成后,于是,刘备“亲笔写成文书一纸”后“押了字”,交孔明先生处理。

第三次鲁肃上门讨要荆州,这一次刘备听从孔明先生的教诲,只是一个劲地哭,哭得越伤心越好,剩下的事,让孔明先生出面摆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