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48章 自负、败败走麦城及其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章 自负、败败走麦城及其它(1 / 2)

解码三国英雄 不言语 更新时间 2022-05-09

 第四章、自负、败走麦城及其它

关羽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大英雄,人们读《三国演义》为他温酒斩华雄,为他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英勇武艺而倾倒。为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奔刘备的忠诚而感动。为他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忠义而敬佩。更为他败走麦城而惋惜。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为其立庙祭祀,并奉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并列。其实,我们如果认真、细心去读《三国演义》、去比较阅读《三国志》就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艺术形象,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如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就不关关羽什么事,斩华雄的是孙权的父亲孙坚。投降曹操前的关羽约三事及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虚构的,历史文献《三国志》里没有记载,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也许是没有的事。《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蜀记》中倒有这样一件事,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下,羽心自不安。”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关羽倒是个好色之徒,为了一个女人,多次向曹操开口,以致,曹操这个好色之徒怀疑这个女人一定长得漂亮,就派人先把这个女人迎接过来留在了自己身边。由此,关羽心里不能平静。也许这一点影响关羽的高大、完美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没有讲述这个故事。我写这么多多余的话,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平常所敬佩的关羽只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个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与生活中原型抑或模特儿相差甚远。我们可以将关羽当做英雄人物来崇拜,但决不可迷失于这个艺术形象之中。艺术形象的完美,不能代替生活中酸、甜、苦、辣,我们欣赏关羽的艺术形象时,因为其艺术形象的完美,我们为其败走麦城而惋惜,但是生活是有酸甜苦辣的。我们更应从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来认识关羽败走麦城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如此,我们才会避免重蹈覆辙,少一点酸、苦、辣,多一点甜。我们如果一味地沉浸在关羽的艺术形象之中,一味地为其败走麦城而惋惜,那也许会酿成更大的败走麦城的悲剧。那就是“后人哀之而不鉴,复使后人哀后人也。”

那么,关羽败走麦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就是两个字,自负。由于自负,关羽为官不懂统一战线。由于自负,关羽为事,不懂谦虚谨慎。由于自负,关羽为人不懂大成若缺。由此败走麦城是关羽命中注定要上演一曲悲剧。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探讨关羽败走麦城的深层次原因及我们应当从中应吸取的教训。

一、由于自负,关羽为官不懂统一战线。

关羽不懂统一战线是伟人******说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之初,******与高级干部谈话时说过这样的话,关羽这个人大体上不懂统一战线,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什么是统一战线?结合******的谈话,我们便可知道,统一战线就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

******讲过,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有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为三大法宝之首,可见统一战线之于中国革命之重要。时至今日,台湾的民进党人谈起统一战线都风声鹤唳。谈起统一战线就如谈虎色变。

******为什么批评关羽不懂统一战线,搞关门主义呢?关羽当时驻守在荆州,荆州是刘备出入中原的南大门。诸葛亮在《隆中对》早就告诫刘备等人,扼守这一重要战略地位有特别的意义。一是天下一旦有变,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是战略意义。二是政治意义,占据荆州,联吴抗曹。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而关羽驻守荆州客观地分析,对于拱卫蜀汉政权的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对于执行联吴抗曹的建国方针不但不理解,而且抗拒、不执行,致使才导致了败走麦城、夷陵惨败等一系列悲剧。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这件事发生在关羽征战襄樊之前,《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有交代,担当这一历史使命的人物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诸葛瑾与关羽见面有这样一段对话。诸葛瑾说:“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随唤左右逐出。”诸葛瑾回到东吴,向孙权做了如实汇报,孙权大怒。

我们再介绍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在诸葛瑾出使荆州向关羽求亲之前,曹操就派遣使臣满宠到了东吴,其使命就是游说孙权共同征伐荆州。满宠对孙权说:“吴、魏自来无仇,皆因刘备之故,致生衅隙,魏王差某到此,约将军攻取荆州,魏王以兵临汉川,首尾夹击。破刘之后,共分疆土,誓不相侵。”孙权对此犹豫不决时,才派诸葛瑾到荆州求亲,顺便以观荆州动静。殊不知讨来关羽的一顿辱骂,由此将犹豫不决的孙权推到了曹操身边。这就是******所说的对盟军搞关门主义。后来,关羽不知死活地发动了襄樊之战以致让孙权血不染刃地偷袭、占领了荆州,使关羽没有了归路。

如果关羽懂得统一战线,不说主动地积极地执行联吴抗曹的治国方针,就是被动地接受孙权抛过来的绣球,以此巩固孙刘联盟,也不至于只有败走麦城一条不归路。后来关羽兵败,孙权又派遣诸葛瑾前来重提求婚一事,关羽还是一如既往地对诸葛瑾嗤之以鼻,将一息生存的指望泯灭了。却反过来向吕蒙求救,以为昔日与吕蒙关系好,吕蒙会看在昔日的情分上救他一把的,不想吕蒙却说,昔日之交是私交,今日之事是国家大事,不可以私交坏了国家大事。碰了一鼻子灰。此时的关羽,无法想象是一个怎样的人?孙权主动抛过来的绣球他嗤之以鼻,反而求救于吕蒙却被吕蒙嗤之以鼻。只能说,自负,使关羽失去了理智。

有条成语叫做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关羽自负,不联合东吴,致使东吴倒向了曹操,这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为曹操驱赶东吴。

二、由于自负,关羽为事不懂谦虚谨慎。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语大家一定很熟悉,伟人******对此做过透彻的解释,他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并告诫他的同仁,应当永远记住在这个真理。当然,关羽不可能听到******的告诫,但是关羽应该知道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因为关羽是读过古书的人,他尽管只是对《春秋》情有独钟,他也应该读过《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不管关羽知不知道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但终归一点是明白的,就是关羽不懂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的教育意义。

为什么说关羽不懂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的教育意义呢?

我们还是以关羽防守荆州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为例作说明吧。

关羽在荆州为官不懂统一战线,不注重与孙权搞好关系,巩固孙刘联盟,这是从客观上讲的。关羽为事不懂谦虚谨慎是从微观上讲的。

关羽离开荆州去襄樊时,对荆州的防御做了细致部署,《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讲述,云长得了襄阳,赏军抚民。随军司马王甫曰:“将军一鼓而下襄阳,曹兵虽然丧胆,然以愚意论之:今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倘率兵径取荆州,如之奈何?”云长曰:“吾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调此事:去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军守之;倘吴兵渡江,夜则明火,昼则举烟为号。吾当亲往击之。”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须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云长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虑焉?”甫曰:“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诚廉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云长曰:“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赵累现掌粮料,亦是重事。汝勿多疑,只与我筑烽火台去。”王甫怏怏拜辞而行。这段文字独立分析,关羽还是个办事谨慎的人,一是对荆州防务沿江设哨所,只要有事,晚上举火,白天举烟,关羽可及时回防。二是对两个紧要关口虽有糜芳、傅士仁防守,还是安排治中潘俊总督荆州之事,应该说关羽是注意到了有备无患的。但综合分析,关羽是有点自以为是、有点固步自封。

先说自以为是。关羽沿江设置哨所就以为可以监察吴军动静了,没有想到战争是件诡秘的事情,吕蒙、陆逊之流也是诡秘之人,他们会行诡秘之事,吕蒙、陆逊将士兵化装成商人,不但骗过了沿江哨所的监察,而且顺利地偷袭了沿江哨所,使沿江哨所白天无人举烟,晚上无人举火。这是其一。还有其二,对于潘俊总督荆州一事,司马王甫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关羽也认为司马王甫的质疑有道理,却以今已差定为由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结果酿成大错,关羽由此悔恨终生。

再说固步自封,关羽防守荆州,一直太平无事,由此放松了警惕。关羽不知事情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知原来的对手是鲁肃,现在的对手是吕蒙、陆逊之流。过去的对手鲁肃在意孙刘联盟,注意力在维护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上,所以相安无事。现在的对手吕蒙,可不管什么孙刘联盟,他们只在意收回荆州。《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在,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意思是曹操还在,祸患还在,应联合刘备共同对付敌人曹操,不能失去这个盟友。而吕蒙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孙权说,刘备等不可信任,不能对他们太死心眼儿,关羽现在不对东吴用兵,是因为主上您英明,再加上我吕蒙等人还活着的缘故。现在不趁我们年轻力壮时设法消灭他们,一旦我们都过世了,后人再对付他们,能办得到吗?孙权对吕蒙的建议很赞同。关羽没有深究这一点,只认为对手虽然换了,新来的对手还是一如既往地注重与我结交,和我关系很好。只看到了这些表面现象,而没有认识到,今天的吕蒙虽然注重与关羽搞好私交,那仅仅是一个烟幕弹,迷惑、麻痹关羽而已。正如吕蒙自己说的那样,决不会因私交而坏了国家大事。由于关羽只看到昔日与鲁肃私交好而荆州太平无事,将自己封闭在这段和平的日子里,没有意识到对手换了,应有新的思维,由此埋下了隐患。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吕蒙、陆逊之流,时刻都在准备、谋划收回荆州,做到了知己知彼。《三国志.吕蒙传》裴松之注《江表传》记载:吕蒙说关羽性颇自负,好凌人。陆逊也看透了关羽这一点。《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对吕蒙说,关羽自恃他的骁勇之气,欺凌别人,刚刚建立了大功,志得意满,只一心北进攻魏,对我们没有戒心。英雄所见略同。如是两人共同算计关羽。先是吕蒙接替鲁肃之初,外倍修厚恩,与羽结好,表面上加倍地加强与关羽的亲密友好关系,以此麻痹关羽,后是吕蒙装病,让一个没有名气的白面书生陆逊取代吕蒙,以此松懈关羽的警惕,而后是陆逊利用关羽的自负,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一方面极其夸张地、赞扬关羽征战襄樊为伟大的功绩。一方面又表现自己的谦卑,说我这样一个懒散、迟钝的书生能与德高望重的您为邻是非常高兴。关羽见陆逊信中语气谦卑,有依附自己的意思,更加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甚至将留守在荆州用于防守东吴的兵力调到了襄樊前线,最后是吕蒙、陆逊趁荆州防务空虚,轻而易举地收回、占领了荆州。

而关羽呢?当军中甚传荆州已被吕蒙端了窝,还以为是敌人在耍阴谋,以此,动摇我军心。《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写道,多有人言荆州被吕蒙袭了,对此,关公怒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而事实是孺子陆逊与吕蒙联手已偷袭、占领了荆州。关羽对陆逊悲而骄之的用兵之道,居然自负到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的糊涂地步。

兵家有言,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每战必殆。关羽自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又瞧不起对手。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所以必败无疑。人们用大意失荆州来概括关羽失荆州的教训,以此告诫天下人为事谨慎,确实不失警世之言。

三、由于自负,关羽为人不懂大成若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