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穿越架空>大唐太子李承乾> 第五十二章 礼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二章 礼制(1 / 2)

大唐太子李承乾 萍水 更新时间 2019-09-16

 太上皇归天,一直秉承孝道的李世民要为父守孝,循周礼。这可不得了,周礼为父母守孝是三年,皇帝要是去守孝了,那国事怎么办?众多大臣一起上谏,觉得跟当初汉文帝一样,意思个三十七天就可以除下孝服了。这之间的国事,交到东宫吧!

然后,问题又来了。古人是讲究陵墓的,当初秦始皇差不多造了一辈子的陵墓,到死也没全造完。而现在李渊是太上皇,也是做过皇帝的人,还是开国的高祖,陵墓的规格也不能寒碜。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应该好生操持,要像当年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一样,一定要厚葬,当然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总不能让灵柩一直停在外面,还是要早点入土为安。汉高祖的长陵高达九丈,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建起来的,哪怕如今建造工艺已经很高,可以不用石头用水泥什么的了,可是,你总不能光建一个外壳吧,里面也要有料啊!规定时间里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且还劳民伤财。

秘书监这时是虞世南,也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那兄长虞世基是隋朝的老臣,却不是什么好人,绝对是佞臣,不过,这虞世基却不一样,李世民说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尤其是他的书法,他当年师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极有风骨,李世民的行书就是跟他学的。虞世基此时就觉得李世民做得不对,便上书劝谏:“圣人薄葬其亲属,并非是不孝,而是深思熟虑,因为厚葬适足以成为亲人的拖累,所以圣人不为。过去汉朝张释之曾说过:‘在陵墓中藏有金玉,即使铸铜铁封住南山还是有空隙。’刘向说:‘死者没有生命的极限而国家有兴废,张释之所讲的,是长远打算。’他们讲得深刻,的确合乎道理。陛下圣德超过唐尧、虞舜二帝,而厚葬亲人却效法秦汉的帝王,我认为陛下不当如此。虽然不再藏金埋玉,后代的人一见丘垄如此高大,怎么知道没有金玉呢?而且如今陛下服丧依照汉文帝,三十七天脱下丧服,但是丘垄制度惟独依照汉高祖的长陵,恐怕不大合适。希望陛下能够依照《白虎通义》一书,为太上皇建造三仞高的陵墓,所用器物制度,一律节省简化,将这些刻石碑立于陵旁,此外另书写一通,藏在宗庙内,用做后代子孙永久效法。”

李世民压根就不想理会这个有些迂腐的书生,毕竟,李世民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将大唐治理得成了贞观盛世,每日里都有大臣在奉承吹捧,已经没有最初登基那会儿虚心纳谏了,在他看来,自己是皇帝,李渊还是自己的父亲,当朝的开国高祖,难道给他修建的陵墓高大一点有什么问题吗?还说什么要简化从事,这不是丢皇家的脸面么!那怎么行,厚葬是一定要的。

虞世南也有一股子锲而不舍的精神,没几天,又送上了一道奏疏,这回把实际问题摆了出来:“汉代的帝王一般即位后即营造山陵,有的营建时间达五十多年;如今几个月之内要得到几十年的功效,恐怕人力难以做得到。”你去造啊,只要你不觉得把太上皇的灵柩一直放着不入土没什么,你就去造好了,大概太上皇等不了五六十年时间。

李世民也是务实的人,时间,这是关键问题。当下把虞世南的奏疏传到工部去,问那些工部负责建筑方面的郎官,到底是不是虞世南这个大胆的书生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工部的官员也是实诚人,自然就说了,这陵墓确实不是一两个月就能造起来的,何况要造九丈,实在是困难。李世民犯了难,高祖陵墓规格不能太低,那是对父亲不孝,又不能太高,那花费的时间太长,房玄龄、长孙无忌他们也看到了这份奏疏,也不能让李世民难做,便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九丈太高,三丈又太低,显示不出高祖的身份,那么就六丈好了!这也是有依据的,当初东汉光武帝的原陵就是六丈,人家也是中兴之主,也不委屈了高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