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黄帝内经> 第六章 外避时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外避时邪(2 / 2)

黄帝内经 贺娟 更新时间 2022-05-19

(五)心脏病易发

夏季是心气主令的季节,因此,夏季养生不当,最容易伤及人体的心气,《黄帝内经》说“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所谓“心气内洞”,是指心气虚衰,可以见到心悸、气短,动则汗出,头晕等症状。因此,夏季暑热高温,最易于死亡的,往往是心脏病患者,包括现代医学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等各种病症。

提醒与对策:

素有心脏疾患的人,到了夏季尤其要注意,一则要避暑热,防止暑热阳邪侵犯心脏;另一方面,又要按时服用相应的治疗药物,如生脉饮、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不可失之大意。

三、秋季宜防呼吸道疾病

由于秋季的自然特点一方面是阳气开始收敛于内,体表阳气偏少,因此,素有体质虚弱之人,常易在此季节反复感冒;另一方面,燥邪较盛,秋季的病症往往会出现燥邪伤人的征象。下面为常见病症:

(一)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一般属于肺阳虚,最易见于阳虚体质的人群,遇冷易发,在秋冬季节最易发作,可见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等,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易于发展成为过敏性哮喘。

提醒与对策:

对这类患者来说,改善体质重于预防外邪。改善体质的方法:

一是服用中药玉屏风散.玉屏风散的制作方法:将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按二比二比一的比例共研细粉,成人每次三克,一日两次;小儿每日三克,连服三个月。具有补益脾肺,益气固表的作用。

二是常服黄芪粥,用黄芪五十克,粳米一百克,红糖适量。将黄芪切成薄片,入锅加入水适量,煮沸后除去药渣,再将粳米与药汁同煮为粥,加红糖调匀再煮沸即可服食。具有补益元气,健脾养胃,升阳补中,固表止汗等功效。适用于气虚体弱、倦怠乏力、自汗盗汗、脾阳虚弱、大便下血、气短心悸等症。本品尤适于老年人服食,可以强心健脾,补肺固表,防治感冒等症。

(二)咳嗽

咳嗽是秋季的常见病症。如是温燥所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有血丝,咽部疼痛,口干口渴等;如是凉燥所伤,则见咳嗽,咳少量白粘痰,恶寒流清涕等。

提醒与对策:

对于温燥所伤导致的咳嗽,可服用百合枇杷茶,或服食贝母蒸梨,制作方法:取水晶梨一只挖去梨核,将三克川贝母和冰糖若干放入梨内,隔水蒸三十分钟,稍凉服食。每日早晚各一次,七天为一个疗程。严重者,可服用桑杏汤、养阴清肺丸等中药。

对于凉燥所伤引起的咳嗽,可饮用姜苏茶(生姜、苏叶泡水),橘红茶(橘红、绿茶泡水);严重者,可服用中药杏苏散。

(三)便秘

习惯性便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亦可发于任何季节,但鉴于秋季的气候特点,素有习惯性便秘的人,在秋季往往会加重。

提醒与对策:

对于习惯性便秘,一般而言增加运动,多食用水果、粗纤维食物,晨起饮一杯凉白开蜂蜜水等方法都是可以使用的。要忌用长期使用清热泻下药,如牛黄上清丸、芦荟胶囊等,因这些药物长期使用,极易伤及人体的阳气,日久再损及阴液,只会使便秘加重,并且再引发其它病症。对严重的便秘,需要分清阴虚还是阳虚,服用一些药物来调养,阴虚者可使用麻仁润肠丸,阳虚的可用肉苁蓉丸。

(四)哮喘

秋季天气转凉,素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很容易在秋季寒凉、干燥的气候中被诱发,老弱患者更是如此。这类病症在秋季发病,多数带有秋燥的特点,如燥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干痛,口舌干燥,大便秘结等。

提醒与对策:

此类患者,进入秋季就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饮食注意不食用鱼、虾、蟹等易于诱发喘息发作的食物;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治因便秘诱发喘息发作。同时,对于慢性、虚弱型患者,还可以配合一定的药膳来预防,如蛤蚧人参粥(制作方法:蛤蚧、人参粉各三克,粳米八十克,合于一起熬粥服用),山药核桃粥(制作方法:山药三十克,核桃十五克,粳米八十克,合于一起熬熟服用)。

四、冬季宜防心脑血管疾病

《黄帝内经》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即疾病在一天当中有轻重的波动,一般而言,是早晨、中午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又说,“以一日比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样推演下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体的疾病在冬天最容易加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在一天中的半夜、一年中的冬季,均是阳气最少的时段,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全身、对抗病邪,就容易使各种病症新发和加重。冬季多数疾病均易于加重,但相对而言,心脑血管疾病、肢体关节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最易发作。

(一)胸痹、中风

《内经》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人体血液的流动,需要阳气的温养,冬季天气寒冷,阳气不足,血流运行缓慢,心、脑等组织血液供应减少,再有劳累、激动、睡眠等诱发,极易发生胸痹、中风等病症。

提醒与对策:

注意保护人体的肢体关节,防止寒邪伤人,穿衣要保暖;适度活动,增加气血循环;晚上睡前艾叶、桂枝等煎水泡脚,或揉按涌泉穴;适量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防止老年人便秘等。

(二)风寒感冒

《内经》说“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是说人体的阳气有保护我们周身不受外在病邪侵犯的作用,因此,在阳气最为虚弱的冬天,是我们身体的抵抗力最低下的季节,此时,外感性疾病最为多发,如发热、咳嗽、喘息、鼻塞等,即西医学的感冒、过敏性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提醒与对策:

在冬季到来之后,经常熬一些生姜大葱水服用,也可以适量的加一些桂枝、豆豉、苏叶等解表药。

(三)女性月经病

同样由于阳气不足,寒气易于侵入人体,气血运行缓慢,女性的经水在冬季最容易出现紊乱,包括月经后期、痛经、月经量少等。

提醒与对策:

可以在月经来至之前,饮用生姜红糖水、羊肉汤,服用乌鸡白凤丸、艾附暖宫丸、河车大造丸等。

(四)肢体关节疼痛

《内经》认为,寒邪是导致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人体各部的疼痛性病症,尤其是阳气不容易到达的肢体关节,在冬季最容易加重,如肢体关节疼痛、肩背疼痛,西医学则相当于关节退化性疾病、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脉管炎等等。

提醒与对策:

针对不同的部位,在寒冬到来之际加强保暖,或在冬季用威灵仙、独活、牛膝、桑寄生等中药泡制药酒服用,亦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五)干燥性疾病

阳气稀少,寒气逼人的冬季,自然界是冰封万里,空气干燥,同样,人体也在此时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津液不足内外干燥性疾病,外燥可以见到皮肤皴裂、口鼻干燥,内燥可以出现便秘,尤其是老年人便秘,在冬季最为明显。

提醒与对策:

在冬季应使用油性的护肤品、房间里放置加湿器等防护措施,给老年人服用蜂蜜、决明子水,或者用肉苁蓉、麻仁、杏仁煮水饮用,或多食用藕粥,可以有效地预防便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