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浪漫情书> 第十九章 九二、特别婚礼(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九章 九二、特别婚礼(下)(2 / 2)

浪漫情书 hou3776330 更新时间 2019-09-18

3月12日电台在周日金桥节目里播出了随笔:“周日金桥是一株鲜花”;

3月14日电台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了消息:“通钢耐火厂计划生育工作创佳绩”;

3月18日电台在周末笔会节目里播出了诗歌:“春风”;

3月2o日电台在山城天地节目里播出了通讯:“液压机台四姐妹”;

3月29日电台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了消息:“三单位二次助学丁占杰”。

3月4日通化日报3版表了一篇‘新风赞’:

他多像当年的雷锋

编者按:

明天是**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表32周年在这漫长的32个岁月中雷锋精神时时鞭策和鼓舞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为建设我们的家园而不遗余力。尽管有人说雷锋精神过时了但绝大多数人始终坚信越是在高度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时代越是需要将雷锋精神扬光大。也正是因为如此

一批批雷锋式的好战士、好军嫂、好干部不断涌现。这足以说明雷锋精神已深入人心他已在人们心中扎根、开花、并将不断地结出丰硕之果。

本报在纪念学习雷锋日活动之际选编了几篇文章以激全社会向雷锋同志学习。希望广大读者能迅行动起来更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学雷锋的活动。让千百万个雷锋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

雷锋精神在6o年代像一股温暖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在9o年代改革开放、经济飞展的今天雷锋精神依然热光。

2月17日上午一位4o多岁的男同志来到了通钢耐火厂水口段找到了段长勾学武。他自我介绍说他在通化铁路分局工作名字叫荆树祥。说着话他从兜里拿出一封信向段里表示感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2月16日晚荆树祥76岁的老母亲从松江河来看望儿子。老人到桃源村原来住的地方后才知道儿子已搬家到三道江五队居住。桃源村离三道江五队有1o多公里路此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老人不知如何是好流下了眼泪。正在老人为难时碰巧遇上了耐火厂水口段的工人关长胜。关长胜问明情况后一面安慰老人一面帮老人拿着东西答应要帮助老人找到儿子。他让老人坐到自行车上不顾天冷路滑深一脚浅一脚的赶路终于把老人送到了荆树祥家。见到儿子以后老人流着眼泪说了这一经过。她语重心长地嘱咐儿子不要忘了1995年2月16日这个晚上;不要忘了恩人。荆树祥激动万分经再三追问才知道这个恩

人姓关。关长胜谢绝了老人的再三挽留踏上了回家的路。

望着夜色中逐渐消失的背影老人喃喃自语道:“他多像当年的雷锋”。(孟祥义王文进)

3月7日通化日报3版表了一条消息:

三单位共同献爱心失学儿童返校园

2月16日一辆轻型小汽车疾驶在通往通化县光华镇长春沟村的山路上。这是二道江区司法局经济七处的领导和同志们代表二道江乡林业工作站、通钢耐火厂工会三个单位。带着捐款。为因生活困难而缀学的长春沟村二组丁本玉之子丁占杰送去领导和同志们的一片爱心。

原来二道江区司法局七处的同志们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了解到长春沟小学6年级的学生丁占杰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交学费家长决定让他在今年开学时停学回家帮助种地、放牛。

在向社会献爱心的热潮中司法局经济七处的同志们向领导汇报了要帮助丁占杰重返校园的想法得到了局领导的支持。与此同时二道江区二道江乡林业工作站、通钢耐火厂工会也加入了为丁占杰献爱心的行列。

二道江区司法局七处的领导杨学林和前来慰问的同志们在长春沟村村长李自成的陪同下来到了丁家。把2oo元钱亲自交给了丁本玉的手中。(崔忠昌王文进)

3月8日通化日报3版表了一篇文章:

十姐妹的故事

在通钢耐火厂石灰车间有一个由1o位姐妹组成的“三八”集体放料班。她们的年龄虽然各不相同但她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敬业爱岗为确保通钢百万吨钢的实现无私奉献着青春年华。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1o个女人呢?这个姐妹班的班长马玉珍把班组管理的井井有条在职工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放料运行工作就是把烧成的石灰放到汽车厢里车满后关闭闸门。这项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干起来是很艰苦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跟车又闷又热冬天跟车冻手冻脚。再说放料这个活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一切都随着炼钢厂的需要而定。有时炼钢厂用灰量大就得一车接一车送灰。每到这时她们饭也顾不上吃工作非常紧张。

由于工作的需要今年放料班又增加了几名青年女工。由于她们上岗的时间短业务不熟练有时候把握不住时间就会把石灰撒在地上。这样不但给二炼钢厂带来影响也给班组的姐妹们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班长马玉珍认真地教她们操作技术增强了责任心。

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的同时还要具备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放料班的姐妹们也做到了这些。查好票据。带好票据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时由于炼钢厂同志的疏忽有的票据忘了验收遇到这种情况她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找他们验收签字把工作做的干净利落不留后遗症。

“巾帼不让须眉”是耐火厂石灰车间放料班1o位姐妹的真实写照。她们为了通化钢铁公司早日实现年产百万吨钢这一宏伟目标也为了耐火厂的展默默地在岗位上奉献着光和热。(田琦王文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