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妩媚的人生> 第505章:甄士隐那个白日梦有何寓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5章:甄士隐那个白日梦有何寓意(2 / 2)

妩媚的人生 艾月A 更新时间 2022-09-03

咱们看一下前面的内容。

[……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显然,这石头的履历,二人都是知道的,这里道人好像与僧人刚见面,不知情况似的!

于是,查了资料,发现下面的情况。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原稿中,是这样写的:“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空空道人闻知“这一干风流冤家(即神瑛、绛珠等)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即石头)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在这个通行的程高本中,前面被凭空添了几句话,说:“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引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一回)”

程高本这样的改动,就把石头当成了神瑛侍者。

这样,就发生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矛盾:

前面写石头因为“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里却说它“落得逍遥自在”。

前面写石头遇见僧道后,即被那癞僧袖了而去,原来也是癞僧与跛道一起,“到警幻仙子(zi )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的,这里却又说它到“各处去游玩”,并且自己“来到警幻仙子处”,成了“神瑛侍者”。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版本在过去抄录时,发生改动造成的。

从石头被刻了字,这一点来看,石头就是石头。神瑛不是石头,他对应的应该是贾宝玉。石头对应的是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石头。这样,阅读起来,就不矛盾了。

我们接着往下看。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位仙师请了。”

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拙,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了。”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固不可泄露,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得见否?”那僧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就强从手中夺了去,和那道人竟过了一座大石牌坊,上面大书四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士隐意欲也跟着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以下事情。

1士隐上前向二仙请教那些投胎转世者的“因果”。他们故弄玄虚,不肯说。

这里,实际上是作者在故弄玄虚。甄士隐,也可以理解为“真事引”,是引出真事的意思。那“因果”,是作者有意替读者问出,而又有意不说,以此来激发读者对书的内容的兴趣。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时时处处都在为自己这本书做广告,做推销,而又做的与内容紧密接合,几乎不留痕迹。这种插播广告的水平,实在不是一般作者能有的。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是个白日梦,梦里的涉及的事,感觉是假,却又讲的是书中真实的事。这就像后边那对联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以,读《红楼梦》,我们既要学会从假事中读真事,又要学会从真事中读假事。这一点,也是作者一个高明的设计,让读者能随时保持阅读的兴趣。

2士隐要看石头,二仙说可以看一眼,就看到了“通灵宝玉”这4个字。这块石头,就是后文中说到的,贾宝玉出生时,口里含着的那块石头。这石头,是真宝玉,而贾宝玉本人,肯定就是“假宝玉”。

这里,我们可以把贾宝玉,理解为,石头的另一个化身和幻影。也可以理解为,神英侍者的化身和幻影。

如果我们把贾宝玉理解为,石头的化身,或另一个幻影,那么,程本的表述,就是好的,对的。如果我们把贾宝玉理解为,神英侍者的化身,那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原稿的表述,就是好的,对的。

究竟哪种是真,哪种是假?这也是《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一个谜。需要通过你的阅读来找到真实的答案。

(本篇完,请接着看下一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