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北宋仕途> 第七十五章 发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五章 发明(2 / 2)

北宋仕途 孤心书生 更新时间 2021-07-07

“子贤,此书也要卖?”

“你说呢?”

“卖,当然要卖!”周季大是点头,“就是一时别人接受不了,但是当他们发现真的比之前所用之数要方便得多,哪有不采用的道理,另外,以你沈子贤的名头,到时,嘿嘿,对我等来说,又是一个财源。子贤,为兄不得不佩服你的脑子!”

沈欢交代道:“云飞兄,可要注意了,此书先印好即可,千万不要急着上市,小弟还要以它来操作一番呢。等小弟觉得可以上市了再让你买卖,如何?”

周季呵呵笑道:“子贤说哪里话,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听你的总没有错!”跟着沈欢混了一年,总算了解对方的点子是多么的赚钱,虽不说言听计从,但是对于这些赚钱的计量,他大多还是听从的。

“至于研究所……”沈欢沉吟半晌,“他们的研究方向,就让小弟列个表给云飞兄吧!”在周季期待的眼神中,沈欢接过笔墨,闭眼思量脑子里还残留的适合这个时代的工艺知识。之所以要办这个研究所,是他有点子,动手能力却不足;这些工匠都是有着大智慧之人,多年劳作,经验丰富,也许凭着这些点子就能鼓捣出发明来!

什么适合这个时代又赚钱呢?沈欢脑子急转起来:衣食住行——衣料方面,貌似棉布还没有普及,如今用料,除了丝绸,还是帛布之类,而使得棉布纺织大量出产的机器也是个大难题,黄道婆还不知道要到哪个娘胎里寻找呢!掀起英国工业革命貌似也是从纺织业开始的,珍妮纺纱机?沈欢苦笑不已,这些机器,只有个概念而已,他根本不熟悉……好吧,也是个方向,写下来给他们发明去,不然花大钱养他们有什么用!

吃喝方面,比较赚钱的是酒与茶。酒是个好东西,以前是黄汤,也许还有着酸味,到了宋代,酿酒工艺大有长进,流传后世的品种总算齐全了,白酒也能酿一些,不过沈欢喝来觉得度数还是低了点,也不够醇。哈哈,蒸馏法可以写下来,伟大的劳动人民们,方法给你们写出来了,如何制造器具就看你们的了!还有茶,说到这个,沈欢恨不得骂娘,这些时代茶的吃法,那叫茶吗?而且还真是吃的,用姜用糖或者盐来煮——呕,想到那气味,喝惯了后世清茶的沈欢就快要吐了。炒茶,真是好东西呀,可以制造出来卖,也可以引领吃茶新法,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吃的还有盐,这几天总是看帐本,盐铁又是属于他管辖,当然清楚这东西有多赚钱,握笔的手凝住了,犹豫不已,晒盐好像没多少技术含量,而且如今地方也不适合晒制,好吧,留做撒手锏,以后如果不小心给贬到东南地区钓鱼再拿出来救命!

写了半天,一般常用的都列了出来。沈欢抬起头来,看到周季炯炯的目光,不由笑了,继续鼓捣超时代的发明:玻璃?说到这个就想哭,回到这个时代那么久了,屋子没有玻璃,昏暗得很,是他们这种读书人最大的恨事了。可玻璃制造得出来吗?貌似这个时代就鼓捣出一些琉璃而已。玻璃是哪些人发明的了,欧洲人?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鼓捣的,而且保密技术特别厉害,一直与中国贸易,却让中国到了清朝后期才能生产玻璃!管他能不能制造吧,反正想到了,就疯一把吧,把记忆中用沙子烧制玻璃的法子给写下来。

好了,差不多了,看看还缺什么!又抬起头来,看见周季盯着纸上的东西,眼睛都直了,愣生生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得意地笑了,看吧,有了这些东西,想不成为大宋首富都困难呀!

哎呀……竟然忘了这东西,水泥!玻璃与水泥,这可是一切穿越必备的技术!要致富,先修路,要想提高这个时代的水平,水泥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可水泥是怎么烧的呢?沈欢不由痛恨自己把好些化学知识都丢回给老师了,当年作为文科生,理科知识浅薄,上课也不认真,后悔末及呀!如果上天再给一次机会,一定……好吧,终于想到有石灰石的成分了,还是烧的!这个时代也有石灰了,材料应该不难找,至于成分比例如何——这不正是这帮工匠要做的事吗?

胡思乱想加异想天开,终于把大多用这个时代工艺就能制造的东西写下来了,满满好几张纸,吹干了墨迹,递给周季,等待对方的欢呼。

周季反应过来后才道:“子贤,你肯定你这些古怪的东西不是在写《山海经》之类的志怪小说?”

******************

说一下这章的设定:像这个酒,说发明,当然是指高度白酒,书生手中的资料显示蒸馏法制酒有好几个年代的说法,有说汉唐就出现了,不过很多是推理出来的,比如说从作坊遗址或者酒杯上推理,这个有点笼统,也不确切;另外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南北宋之交时期金国发明的,这个有证据,因此书生采用此说,也就是说,本书背景,设定蒸馏白酒还没有出现。这点请诸位注意了。

另外炒茶一说,这东西应该很早就有了,唐代应该就出现过了,到了南宋有资料显示陆游家乡一带就是喝清茶的了,不过到这个时候应该都还不普及,大多地方与常用吃法还是下姜之类的东西煮来吃,因此设定背景炒青还没有出现,刚好可以给主角用一用,嘿嘿。

盐、酒、茶,在宋代,是超暴利的行业,大多官营,大家看《宋史·食货志》就知道了,单是这个盐,就写了好几卷的篇幅,因此产量的缘故,往往供不应求。恩,这点下面章节将出现相关情节。<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