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天禧盛世> 第一章 人来人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人来人去(1 / 2)

天禧盛世 夜半鬼读书 更新时间 2022-10-10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七月,契丹突陈重兵于河北,意图再次南下。

天子赵恒以马步军都虞候傅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西上合门使张昭允为都钤辖,入内副都知秦翰为排阵都监,莱州防御使田绍斌、崇仪使石普同为押先锋,单州防御使杨琼为策先锋,严阵以待。

华夏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代缓缓拉开序幕,演绎悲欢离合。

同年八月,枢密都承旨王继英急告契丹入寇,奏请赵恒效仿周世宗柴荣,御驾北巡。

赵恒从善如流,命王继英传诣镇、定、高阳关路,视行宫顿置、宣慰将士。

与此同时,西南亦传不稳。

赵恒遂遣度支判官、兵部员外郎陈尧叟会同供奉官、合门祗候陈采赶赴西川路体量公事,户部判官、太常博士丁谓会同右侍禁、合门祗候焦守节至峡路体量公事。

三司度支判官与三司户部判官职权相仿,前者权重,后者权轻。

陈尧叟与丁谓同为正科进士出身,前者是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甲科状元,后者是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甲科第四。

丁谓少年天成,先是以南人出身、甲乙丙丁之故屈居甲科第四,后又遇上因蜀人之身而幸进、且能自立门户的陈尧叟(蜀党雏形),面不服、心也不服。

因此,两人仅限于点头之交。

陈尧叟也能感觉到这种明目张胆的敌意,还没出开封府,便分道扬镳。

宋初漕运四通八达,为历朝历代之最。

因而,水路为旅途首选。

西川、峡路即后世四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四面环山,踞险峻成就天府之国。

中原入蜀大体上只有北、东两路易行。

北经汉中入剑阁,东经夷陵叩夔门。

陈尧叟走北路,丁谓则辗转南下。

夷陵上控川峡、下引荆襄,乃荆湖北路峡州州治所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中秋刚过,一座依山傍水的村落中传出阵阵哭声。

撕心裂肺,孤苦稚嫩。

“可怜人。”

“天不长眼……”

“以后该怎么活?无亲无故的。”

“一个亲人都没有?”

“应运雄军知道吗?李顺乱蜀那几年,刘家就是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逃出来的,好不容易落地生根,却遇见这等祸事,造孽啊……刘里正尸骨未寒,孙小娘子又撒手人寰,伢儿都这般年幼……以后难了!”

“看什么热闹?乡里乡亲的,不知道先把孩子安置好?”一位五十来岁的老者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四五个青壮。

“大家让让,耆长到了。”

“是不是先报官?”

李姓耆长皱眉道:“先送孩子进屋安顿,请杨仵作送孙小娘子一程。”

一年轻妇人抱起两岁女孩朝小院东面走去:“劳烦李家娘子把纬哥儿也抱过来,我家清净。”

赵宋沿柴周旧制,定诸州户为五等,每三年一评定。

上三等户充役,四、五等户并免。

一等户为里正,二等户为户长,三等户为弓手。

每百户为一团,每团再选三大户为耆长。

凡民家有奸盗者,三大户察之,民田有耗登者,三大户均之。

大体上,户长领乡书、手课、督赋税,耆长主乡间词讼、并领弓手逐捕盗贼。

李姓耆长喝退闲杂人等,杨姓仵作先在妇人手指间端详片刻,又在其眼耳口鼻中仔细检视一番,木讷的摇摇头:“绝非外力所致,应是伤心过度。”

“哎……怎么不多想想孩子?”李姓耆长幽幽一叹,自袖中掏出三十钱递了过去。

“钱不能要,一月未尽,来了两次。”杨姓仵作远远避开,在木盆中净手后,反而掏出二十余钱放在条桌上,“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耆长操劳孙娘子身后事,刘里正这两年的恩德……不能忘。”

“使不得!使不得!”李姓耆长连连摆手。

“小人这一行,必须心安。”仵作快步远去,往日不详的背影,此刻高大挺拔。

“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李姓耆长也掏出袖中铜钱放在条桌上。

于是,乡邻纷纷慷慨解囊,把买绝户田的想法深深埋在心底。

宋以一等户为里正,掌管官物押解、供应,担负短缺等连带责任,承役者往往一任破产。

时值蜀乱,刘姓里正也没能逃脱当政者劫富济贫的命运。

早在淳化四年,王小波、李顺就裹挟数十万兵民乱蜀,刘里正兄弟二人不得不经夔门出蜀避乱。

恰好赵光义下诏招抚出蜀流民,比照蕃部内迁规制安置,就此在夷陵落地生根。

兄刘迁,操持一家大小生计。

弟刘安,被随军转运使雷有终招入军中充作向导,战死于淳化五年。

刘安虽去,余荫尚在。

此时,官场相对清明,又逢蜀地大乱,急需安抚人心。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