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天禧盛世> 第十章 如日中天亦自晨曦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如日中天亦自晨曦起。(1 / 2)

天禧盛世 夜半鬼读书 更新时间 2022-10-10

 刘纬准备花上三年时间研读《周礼》、《孝经》等礼书,再据后世总结,去芜存菁。

终宋一朝,其实只有两种阶级,读书人和非读书人。

寒门多俊才,一朝登榜,仿佛鱼跃龙门。

毫无底蕴的他们,十年就能入主中枢,主宰帝国走向。

譬如吕蒙正,不到十年。

譬如寇准,仅仅十一年。

起于微末,却能在而立之年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靠的是学而优则仕。

这是任何朝代都不曾有过的盛事,无关出身,无需投靠,有真才实学,便可空前绝后。

吕蒙正知礼、知进退,仕途相当平坦。

寇准则完全相反,心高气傲、狂妄无礼,有人可以包容,有人不愿包容,所以起起落落。

寇准不是最倒霉的,风风光光一生,晚年虽然过于凄惨,但落了个好名声。

倒在礼仪之下的还有范仲淹。

以朱说之名登科,累其母更适之名一辈子都没能洗涮干净,逝世之后一度陷入无处可葬的窘境,令史家无言以对、讳莫如深。

王安石、欧阳修更惨。

翁媳里通的嫌疑,造就“扒灰”一词,盛传千年而不衰。

均拜礼教所赐。

朝堂的礼仪之争从未停止过,要么君臣相背,要么南辕北辙,要么新旧交锋。

很多情况下,就人不就事,不问对错。

谁占领道德至高点,谁立于不败之地。

刘纬逐字逐句钻研,甚至有三十年后,注疏重解之心。

戴朝宗再遭无辜之殃。

学就学吧,没日没夜的把孝、仁、恭、谦挂在嘴边是什么意思?

成天之乎者也,比那老夫子还讨厌!

他从厨房抢来柴火,想将这些令人头痛的经书付之一炬。

刘纬的劝解,发人深省。

“知礼方有秩序!但知礼并不意味着守礼,规避同样适用。钻礼节空子,才能独善其身。亦可以强加于人,而已不行、不禁。”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戴朝宗有点懵,拿着擀面杖追来的王氏更懵,不知道是戴朝宗该打,还是刘纬当责,又或者……两个一起揍?

刘纬没发现角落里的危险,言语愈发直白、直接:“叔父百岁生辰时,给你纳了房十三四的小姨娘,又突然驾鹤远游。小姨娘从此孤苦无依,可不可怜?该不该救?方法何在?就在书里!若能将这些书倒背如流,再不用偷偷摸摸带大黄暖床!”

戴朝宗深以为然,暗暗发愤图强。

王氏人生观瞬间坍塌。

刘纬所言绝非正人君子所为,但若真能融会贯通,肯定不会吃亏,出门在外更不用牵肠挂肚。

不要脸就不要脸,只要你们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她权衡片刻,无声无息的消失。

戴朝宗再跟着刘纬读书时,身边多出个长随和婢女,无法无天的日子似乎结束了。

转眼三月三,刘纬生辰。

夷陵知县亲自率人送来两只六尺长宽木箱,再三声明是宋太初厚赠,并郑重嘱咐,日后若有书信往来,直送水递铺。

知县刚走,戴朝宗就迫不及待的打开木箱,层层叠叠的白纸、五只狼毫、十盒松烟墨,还有一块古色古香的铜制砚台。

刘纬以诗回赠: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笔迹晦涩,却又无比方正,隐隐自成一派。

这天夜里,王氏再发雌威,又一次拿起擀面杖。

戴朝宗一边狂奔,一边寻思何处出错,“娘莫把身子气坏了,我错了,以后改。”

刘纬事后诸葛亮:“这种情况应该立刻跪下,抱着叔母要死不要活。”

戴朝宗认真思考这种可能性,并于次日付诸实践,而后屡试不爽,渐与责打无缘。

此时,两百里外的宋太初老怀大慰,五十将半的他,奔波了大半辈子,早就不堪重负。

烈士暮年,壮心已矣,凌云之志,烟消云散。

就不能为世人留下点什么?

又是三月过去,草木更盛,花更香,书信往来已有十来个回合。

幼有上进心,老有提拔意,颇为相投。

宋太初正想借故跑一趟夷陵,面试刘纬,而后举孝子、荐祥瑞。

哪知巴蜀平叛官军连连失利,赵恒欲以一老臣坐阵蜀中,曾为梓州(绵阳)主官的宋太初再次走入世人视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