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天禧盛世> 第二十二章 少年兴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章 少年兴风(1 / 2)

天禧盛世 夜半鬼读书 更新时间 2022-10-10

 宋承前制,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

又因时局所迫,于牙道另设递铺,每二十五里置一递,军卒十二人。

两者相辅相成,侧重点略有不同。

驿站兼供官员、举子、路人食宿。

递铺则不然。

其卒称铺兵,多为丁壮,摇铃入递,限时限责,昼夜不停。

递铺又有步递、马递之分。

一般文书入步递,日行二百里。

贼盗文书入马递,日行三百里。

军机入马递,日行四百里,又谓急脚递。

赦降入马递,日行五百里。

递卒逾期、遗失、泄密、脱逃,笞、杖、徒、流、死不等。

开封、夷陵相距千余里,文书往来多在七天左右。

戴朝宗趴在床上写了封家书来,心急火燎跃然于纸上,半点思念之情都未提及,字里行间全是催促,并放言:《圣僧西游记》声名大振,男女老幼,竞相传看,京师为之纸贵。

刘纬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圣僧西游记》胜在题材新颖,却又是白话小说第一次出现,做不到人人喜欢。

现有近二十万字,想要版刻发行,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所以,现有版本均为手抄,阅读方式多为传阅,根本普及不了这么快。

但刘纬又相信戴朝宗看在钱的份上,不至于信口开河。

那就是有人抄书,且规模较大。

京师抄书价,万字百钱,一天也就是两万字,约为一卷,两百钱左右。

但一卷版刻书才六十钱,仅为手抄本三分之一不到,供人娱乐而已,谁会吃饱了没事干……

石康孙!

刘纬心慌不已:石家会不会因为急于脱身,行祸水东引之事?

没错!

石康孙正咬牙切齿的干着这事,对字迹要求很低,便于辨认即可,来源不限,妇人童子抄写也收,并提供纸张笔墨,甚至是场所。

京师之所以纸贵,不是因为缺纸,而是落魄士子更喜欢去抄来钱快、要求不高、新奇有趣、通俗易懂的《圣僧西游记》,其他手抄本也就少人问津。

于是,抄书价蹭蹭蹭往上涨。

士子既以抄书为生,平日里自然混迹市井,《圣僧西游记》中,那些层出不穷的妙语也就飞快融入生活,坊间热度始终不减。

“吃俺老孙一棒”有如雨后春笋,洞彻勾栏瓦舍。

寺院香火同样因此暴增,知客僧无数次被信众询问:法相宗何在?

始作俑者,温仲舒、开宝天清等寺高僧,全被石康孙的操作惊呆了。

玄奘指骨是否为佛骨,尚未定论,轮回转世之身就又出现。

这已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

宋律:造妖书妖言者,绞。传以惑众者,亦如之。托称佛法,因肆妖言,妄谈休咎,专行诳惑,诸如此类,法实难容。

意即:按律当斩,知情不报者,流三千里,遇赦不赦。

温仲舒公务繁忙,本不知市井沸沸扬扬。

但开宝、天清等寺僧官又一次纷至沓来,这次不为指骨,却是对夷陵那破寺上了心,想要划为外院。

温仲舒模棱两可的打发走众僧,就此事询问亲随,遂得《圣僧西游记》。

本只是草草了解因由,哪知一翻就是半宿。

温仲舒进士及第出身,还是一甲第三,学识卓越,久历西北边事,有开疆拓土之功,深知党项、吐蕃地域风俗,对《圣僧西游记》又是另外一种感触。

看似满纸荒唐言,涉及地方风貌的文字,却比《大唐西域记》更贴切、更写实,仿佛身临其境。

没有几十年的边陲历练,写不出这么深的见地。

温仲舒顶着黑眼圈再次召见戴国贞,既不赐茶,也不赐座,不声不响的把《圣僧西游记》扔了过去。

戴国贞有苦难言。

石康孙携戴朝宗返京以后,总会隔三差五的造访戴宅,一口一句“世叔”,面对王氏冷脸,一直唾面自干的奉承着,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戴国贞也知道。

石康孙正在鼓捣抄书的事,一套十卷四贯,第一天就砸出去一千九百多贯,全是真金白银。急得戴朝宗连夜删减,去掉憋屈又不太影响情节进展的章节。第七天,索性只抄“大闹天宫”、“女儿国”等火爆章节。如今热度已起,仅抄新续章节,费用总计六千余贯……

戴国贞当初不愿开口阻拦,如今面对顶头上司,也不敢打马虎眼:“此书乃卑职那逆子伙同镇安坊石康孙暗中推动大范围翻抄……”

“咚咚!”温仲舒轻拍桌面,圈定重点,“整卷妖言惑众,岂是《李兴肖走、国祚千年》这八字隐喻所能相抵的?如此大范围翻抄,置我开封府教化于何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