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天禧盛世> 第一章 平地青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平地青云(1 / 2)

天禧盛世 夜半鬼读书 更新时间 2022-10-10

 咸平五年二月十九日,要近重臣诣崇政殿朝参,宋太初因御史台言事新政,获赵恒金口挽留,君臣相对,至午方休。

其间,宋太初代夷陵九岁童子刘纬献《三字经》,并保其应童子试,以彰海河晏清。

是夜,赵恒作劝学诗唱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次日勒令有司传阅,勘正无误之后,制版刊行天下。

于是乎,京师接二连三震动。

能言、敢作、善荐的宋太初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隐有问鼎中枢之势。

埋怨宋太初损公肥私的官员不计其数,腹诽吕蒙正、李沆马失前蹄的人更多。

怨言相近:“老眼昏花”。

吕蒙正、李沆有苦难言。默默成全宋太初入主御史台一事,虽然一直未曾摆上台面,但朝野上下早已心知肚明,稳稳当当一辈子的两位宰相这回闪了腰。

御史像脱缰野马般不受束缚,最先遭罪的也是吕蒙正等人,还未短兵相接,火药味就已十足。

最初责难来自朝堂,而非御史台,不畏权贵的官员纷纷上疏,畅所欲言,毫不避讳的喊出心声。

“不历边事,不入中枢。”

“以甘言佞上,求圣知。以国计军机,非己任。”

“非功德进官,难以服众。”

“重臣不晓机务,但于稽古,闻于达聪。”

矛头直指三位宰相,吕蒙正、李沆、向敏中。

言辞偏颇,过于主观,有些片面,却又与事实无限接近。

三位宰相均不曾主政一方,各有各的不足。

吕蒙正日常生活极度奢靡,一直为朝野诟病。三度拜相固然是旁人难以匹敌的资历,亦是不敢大展拳脚的桎梏。

李沆倒是严于律己,却崇尚无为而治,处处以赵普为榜样,边事上过于守成、过于忍让,一直在失城弃土和体恤民生之间摇摆不定,无益于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中原大地。

向敏中有理政之能,也好黄白之物,日常喻利居多,不仅坊间恶评,还声名狼藉于百官胥吏。

三人均有短处。

吕蒙正、李沆遂请去相。

向敏中十分心虚,可他刚刚上任,尚未肆无忌惮的索贿受贿,也不愿让赵恒难堪(中书无相),厚着脸皮装聋作哑。

赵恒温言慰留三人,对于上疏朝臣的狂妄也未深究,言路依旧畅通,他已慢慢体会到制衡之道的个中真意。

三月初一,纷纷扰扰的朝堂迎来短暂安宁,中书奏请国子监书库雕板刊行《三字经》,作为教化万民的蒙学之书,《劝学诗》理所当然的位居卷首。

同日,赵恒诏令荆湖北路转运使王贽,试夷陵童子刘纬才艺,并送阙下。

三月初三,上巳节。

阳光明媚,草长莺飞。

一辆牛车缓缓驶出城门,坐在车头处的林宪杰忽然吼了一嗓子:“法师,这边!”

刘纬应声掀开帷幔,视线尽头是裹着头巾、神情落寞的传世和尚,精神大不如前,脸上隐有几分死气。

刘纬感叹烂泥扶不上墙之余,打算就此放手。

传世和尚却在这时小跑两步,凑到窗前问:“郎君回乡祭扫?”

刘纬点头:“法师上来坐?还是先去家里休息,等我回来?”

“贫僧跟着走就好。”传世和尚轻声道,“李耆长家的幼孙没了。”

“啊?”素娘、刘娇一左一右抓住刘纬胳膊,发出三声惊呼。

“什么时候的事?”刘纬如鲠在喉,说不出的难受。

“前天夜里,咳了半个月,还是没挺过来。”传世和尚道。

“没来县城求医?”刘纬皱眉。

“去了,郎中说是风寒,尽人事听天命。耆长担心病气过给郎君,没敢去刘宅打扰。”传世和尚又道。

“糊涂!”刘纬郁结难解,索性下车与传世和尚并肩步行。刘家一共五个孩子,他早就做足准备,除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后世验证有效的药方、药材也不缺。

“换做贫僧也会如此行事。”传世和尚焦黄的脸色中浮现出一丝坚毅,“开年以来,石磨村周边共有三人西去,一老两幼。白发人送黑发人最让人断肠,哀哭间,都是些以己身换亡人归来之语。郎君留给贫僧的问题,未亡人给了贫僧答案,只要我法相宗不绝,贫僧不惧改变,愿兼修医道,悬壶济世。”

“玄奘法师可以闭眼了。”刘纬无心多谈,先返乡祭扫,后在李家停留小半天,离去时又同李耆长商量,想请其幼子李昆、郑榕夫妇寄籍,日后进京也好多个照应。

李耆长当然愿意,幼子寄籍刘家有了奔头,还不用成天担心死后怎么分家。

刘纬之所以下定决心招同乡寄籍,源于宋太初再三嘱咐。

宋太初以王钦若制举弊案为例举证,若非乡仆咬死不松口,这位新任副相恐怕得远赴千里之外为官。

刘纬本想多招几个垌蛮少男少女,宋太初否了。

刘家无丁,垌蛮性烈,稍有差池,万劫不复。再者,京师权贵多如牛毛,刘纬想要单独撑起门户,至少三年打底。仆不知礼不要紧,但要能忍,无牵无挂的垌蛮少年很难做到,多几个少女倒无所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