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地狱之城> 57 卷土重来(5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7 卷土重来(57)(1 / 2)

地狱之城 听风吹雨夜无眠 更新时间 2021-10-06

 “司令官阁下,我毫不怀疑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决心,但是目前他们的军事行动也仅限于在海上提供护航,一旦撤退的英军到了岸上,势必要面临纳粹德军的疯狂进攻,而我们就算能够保护英军和北约其他国家的军队安全撤退到波兰,只怕付出的牺牲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我认为倒不如让北约军队主动向我们靠拢,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我们的损失……”</p>

“不行!”瓦西里耶夫还没等部下把话说完便打断道:“北约决策机构之前就一直在质疑我们企图保存实力,而我们如果采取了您的建议,那无疑是将这个猜测变成了现实,这将严重影响双方的互信,所以无论付出多大牺牲,这一仗都必须打!”</p>

将军们看到瓦西里耶夫的态度如此坚决,反对的声音顿时小了许多,而瓦西里耶夫也不失时机的做起了动员:“先生们,其实这一仗不仅关系到能否掩护北约盟军顺利撤退,还直接影响到我们和纳粹德军彼此的军心士气,如果我们打好了,那么不仅可以再次打破纳粹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也能帮助各国军队在今后的战斗中树立起信心;如果打输了,那么纳粹德军就会更加猖狂,而各国的投降派也会趁机跳出来捣乱,所以这一仗我们不仅要打,而且还必须打赢!”</p>

“司令官阁下,我们并不缺乏打赢战争的勇气,但是问题在于究竟有多少力量会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我们?”一个尖锐的声音突然响起。</p>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您是不是还想重复那些过时的论调?”瓦西里耶夫紧盯着说话的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米格诺夫少将,俄军第51机械化军军长,曾经参加过车臣战争以及俄军在格鲁吉亚和克里米亚的军事行动,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少壮派将领。</p>

“司令官阁下,就军事而言,只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同盟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眼下我还看不到这种积极的因素,自从美国人被打败后,整个北约就成了一盘散沙,法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想成为新的领导者,但是他们却又缺乏绝对的领导力,再加上各国首脑心里都有自己的主张,进而导致北约最高决策机构整天都只能坐在会议桌旁不停地争吵……”</p>

“这些事情我早就知道了,”瓦西里耶夫打断道:“北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眼下最要紧的任务是必须保护他们的主力部队安全撤退,其他的事情我们可以先放一放再谈。”</p>

“对不起,司令官阁下,有些事情如果不解决好的话,掩护北约军队撤退就会变成一场灾难!”米格诺夫喊道。</p>

“说说您的理由吧。”瓦西里耶夫压住火气道。</p>

“北约内部目前缺乏有领导力的政治人物来统一协调解决各国间的矛盾,这一点从他们突然撤换勒布朗将军的职务就可以看出其战略上的混乱,而要想在占据绝对优势的纳粹军队眼皮底下把上百万军队安全撤到波兰,首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而北约显然已经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我认为所有的北约军队必须从现在就接受我们的指挥,否则任何军事行动都将以失败告终!”</p>

“让北约接受我们的指挥?那帮高高在上的家伙们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p>

“是啊,他们从来都把我们的援助看作是理所当然,而且还总是用猜疑的目光来看待我们,如果这些事情不能提前说清楚的话,那么只会给今后的战局带来非常大的隐患!”</p>

将军们三言两语的发泄着对于北约的不满,瓦西里耶夫一直没有吭声,直到人们的议论渐渐平息后,他才平静地说:“先生们,合作总是要有分歧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点自我牺牲精神,而是把解决所有的分歧看成是合作的前提,那么最高兴的人肯定是那些法西斯分子,因为他们巴不得我们和北约发生矛盾,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正好给了法西斯军队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必须学会忍让,就像我们的中国朋友正在做的那样——英国人过去几年没少在香港问题上捣乱,但是中国政府领导人为了建立起反法西斯同盟,却毫不犹豫的让英国政府把临时驻地设在香港,想想看吧,当我们还在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斤斤计较时,法西斯的军队却在不断的加强力量,如果北约军队全军覆没,那么反法西斯同盟就会遭到严重削弱,而我们也会为此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这样的后果难道还不能让诸位放下心中的成见吗?”</p>

“我并不想反对卡西莫夫总统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努力,但是我真的不希望西方政客们盗取俄罗斯的牺牲成果,而且我们的中国朋友胆子是不是太小了一点,既然要建立反法西斯同盟,而且也派出了军队参与英军撤退行动,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派兵参战,而非要在反法西斯同盟和纳粹德国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这难道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该做的事情吗?”</p>

米格诺夫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会议风向,将人们对于北约的不满立刻转移到了中国政府身上,将军们又开始议论纷纷,而且不乏尖锐的指责。</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