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六百三十一章 皇佑之治(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六百三十一章 皇佑之治(三)(1 / 2)

 没移氏依然戴着羃罗,但风姿绰约,即便有罗布遮住,也能看到一些依稀的容貌,只是行走时不能盯着她看,此时是坐下,与走路时还是不同的。◎聪明的孩子记住 超快手打更新 .◎一个俏丽的寡妇,能没有瓜田李下之嫌么?

郑朗却鬼使神差般的站了起来,头脑还是很冷静的,站在外厅与内厅门槛儿处,没有真的进内厅。

没移氏将羃罗摘下,盈盈行了一礼:“明月见过郑相公。”

“不必多礼,你要说什么?”明月,郑朗额头上涔出细微的汗水。

没移氏用眼睛瞟着外面,见外面的人看不到这里,走到郑朗身前,抑起头低声说道:“妾岁数并不大。”

郑朗点头。

“可谁敢娶我?”

有些麻烦儿。即便有人敢娶,朝廷为了其作用也会进行阻拦。没移氏一旦嫁人,还能有号召力么?开始没移父女只顾逃命,没有想到。来到宋朝久了,渐渐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xìng。也没有怪宋朝利用他们,他们是鱼肉,宋朝是刀俎,而且宋朝做得很好了,挪出最好的西北河谷让其族人安居乐业,授其尚书之职,没移氏两个哥哥都先后担任了宋朝官员。仅让他们配合一下,能不答应么?

郑朗不能回答。

“要么……”没移氏用手指了指自己心窝,又指了指郑朗的胸口。

郑朗摇头。

没移氏眼中忽然滴出几滴泪水。

郑朗头摇不下去。

没移氏从怀中掏出一张罗帕,低声说道:“见帕见人。”

什么意思?郑朗没有弄懂,本想拒绝,没移氏眼中又露出无穷的哀怨,郑朗拒绝的话到了嘴边,无法说出。

没移氏这才重新戴上羃罗,走出来,坐下。

契丹两位使者用狐疑的眼神看着郑朗与没移氏,没有往其他方面想。郑朗在契丹所作所为,太正派了,只是怀疑没移氏询问郑朗能不能去契丹,或者相求郑朗面授机宜。但时间很短。郑朗似乎未说什么。耶律庆只好看着没移氏,问:“没移娘子,可想好了吗?”

与郑朗一样,称呼娘子,不能称皇后,一称无法用宁令哥做借口,将没移氏带到契丹。

没移氏反问道:“北国使者。妾去年是不是西夏的皇后?”

耶律庆不能回答。

“宁令哥是不是西夏的太子……你们契丹也以中国自居,文明礼仪,不比中原相差多少,非是以前的匈奴,居然不反对以子娶母的陋习?恕妾身不能答应。”

耶律庆差一点想说,你是屁的母亲,郑朗已伸出手,说道:“没移皇后不想去契丹。贵使勿得强迫。宋辽两国和好,需要拿出一些诚意,才能长久和好下去。我朝改贡为纳。年贡三十万,改成五十万,已经做出巨大的让步,若是贵国一再的得寸进尺,我朝陛下也要给臣民一个交待,必然伤害两国关系。至于这门亲事,一是母子不便婚嫁,有违人伦,二是没移皇后已为元昊妻,名不正言不顺。三是西夏臣属我朝,也要给他们一个交待,我朝将母嫁子,西夏人会对我朝产生什么想法?两位使者,请行吧。”

没移氏的身份从郑朗嘴中从娘子又变成皇后,听到皇后二字。没移氏暗中向郑朗翻了一下眼睛。

郑朗可不敢与她**,将耶律庆与王元基强行拖出没移府。

送走契丹使者,平安监分红到达京师。叶清臣才松了一口气,去年一年郑朗大肆挥霍,裁兵的退伍兵士安顿,赈灾,农田水利法的兴修水利,张贵妃豪华的册封礼,年底官员抚恤,三司所有财政让郑朗挥霍一空,皇上又从内藏库拨出大批款项,否则三司会面临严重的困难。有了这个分红,三司一口气才喘过来。

实际不对的,首先是裁兵,退伍兵士的安顿是花了许多钱,但禁兵裁至六十一万人,厢兵裁至三十二万人,没有郑朗预想的乐观,但兵士数量下降了许多,以后若是不增兵,仅是军费开支就会替国家节约大量钱帛。

这是摆在台面上的。

史上河北水灾后,富弼为了安顿灾民,收纳数万人为兵士,朝廷也增补了数万禁厢军,安治灾民。本来庞籍与文彦博裁兵措施已见成效,但让这一场水灾,使冗兵再度回复到从前。

郑朗主持,去年一年不但不增兵,反而裁去大量冗兵,仅是这个隐形的一进一出,节约的开支就无法计算。

农田水利法成效同样比较隐形,需要过很久才能看出来,但有的马上就可以看到,例如漳河,去年浚通了一条新河,将漳水引入新河之中,自此以后,水灾严重下降,马上今年就可以使几十万亩耕地从瘠地变成良田。

可君臣皆是信心不足,这些措施好是好,然而老天会不会让宋朝好起来?若再来一个商埽大决堤,今年财政仍然很苦逼。

接着开始便卖最后五成平安监契股,银行司成立数月之久,一直没有动静,有动静,张方平与郑朗这几个月内经常抽空给各州的银行主管官员上课,只是百姓不知道罢了。

平安监收入增加开始缓慢,但是一直稳中有升。不过变售的结果仍然不大理想,这是最后的五成契股,卖出的钱帛还是不足一千万缗钱。有些官员开始对银行那个契股产生怀疑,不是少钱,需要三千万缗钱,再加上这九百多万缗,朝廷补贴切一些,才能凑足原始本金。

但郑朗并没有动,消息早传出去了,许多人托关系询问,但是契股一直没有拍卖。接着中书与三司联手下令,开始铸币,不仅是铜币,还有金银币,重一两铸十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