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大明:从煤山自尽开始> 第四十六章 备守 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六章 备守 上(1 / 2)

 随着热血褪去,崇祯逐渐心生余悸,若是那人的刀再低一些....,想到此不禁又摸了摸自己的天灵盖。

亲身犯险绝非他所愿,但这么多年来,明军败于建虏之手就好比家常便饭般寻常,仅是知晓要对上建虏便尽皆胆寒,个个未战先思逃又如何能有胜算。

军心士气重要非常,崇祯不得已之下,只好选择由自己来做这个先头表率,在军中树立起天子不畏建虏的榜样,借此来提振士兵胆气,打消其心中恐惧。

望着万岁爷凯旋而归,见证了事情经过的城楼守兵们高举手中的兵器,齐声欢呼万岁。

王进朝随行在侧同样与有荣焉,轻松的表情背后是自己的铠甲内衬已然被汗水沁湿,显然一路上没少提心吊胆。

“陛下。”

崇祯听王进朝呼唤自己,拽着缰绳靠近了些问道:“何事?”

王进朝用手指轻轻将鼻头上的汗珠擦去,拱手道:“卑职佩服。”此话听着有趣,崇祯笑着反问他佩服个甚?在大同呆得久了,说话都带些山西口音。

“陛下行事虽说有些鲁莽,却做成了一件卑职从未做到之事,百姓过去常说当今天子混账,实乃大错特错。”此话一出也不知是褒是贬,要不然怎么说王进朝一大把年纪还是个参将,这张嘴没少得罪人。

有奇怪的臣子就有奇怪的君主,崇祯听了反倒颇为受用,现如今谁说真话他便欣赏谁,正视失败的过去,直面犯下的错误。

兴许是军中待久了耳濡目染,借着从士兵处学来的土话,崇祯答曰:“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如此笑话一出,连同王进朝在内的随行众人纷纷大笑,打心底觉得咱万岁爷亲近。

一路行去,遇上了前来复命的团练营等人,孙宣怀了结缙绅纷乱后,带着府衙里办事的文员紧随其后。

再就是先前安置在代王府的难民,各村头领经过商量终于决定跟随着老陈头前来拜谒天子。

崇祯听说难民们打算留下来协助守城,自然大喜不已,开心的同时还不忘向孙宣怀眨眼,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前人诚不欺我也。

经过白天的开门泄民,府城本地土著走了十之七八,余者多是孤寡老弱经不起长途跋涉,干脆留下。加上难民以及守城军户,府城内现存的人丁总数不过七万。

趁着所有人汇集于此,崇祯大手一挥,议事。

既然是战时,会议地点便安排在军营中。士兵们奉命清理出一片场地,在四周点燃篝火,场地中央摆上桌椅,崇祯一人独坐桌后。

因事先未做准备,所有参议的人都只得席地而坐,然而无人为此不满。虽说简陋了些,但形式可不一般,这是御前听政!

难民们的位置稍稍靠后,但这并不影响老陈头,平日不离手的烟袋此刻挂回腰间,盘着腿正襟危坐,瞅了瞅旁边的儿子儿媳,嘿,老来得意。

崇祯看向穿着形色各异的众人,俨然对应着城中目前的各个阶层。

宋献策和孙宣怀象征着“士”和“商”,杨伯贤和老陈头代表了“工”和“农”,王进朝所领衔的“兵”。今日能让这各行各业汇聚一齐,心甘情愿地与自己这个“君”共同商讨大事,来之不易。

尽管这些人看上去难免有乌合之众的嫌疑,但其中暗含的欣欣向荣之意,在王朝末世不可多得,恰似枯木逢春。

今日所商讨皆围绕城防展开,守城二字说起来简单,无非士兵登墙固守而已,但若想守住守好,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远远不止于此。

从兵力上看,在吸纳了部分顺军降卒后,崇祯目前可以调动的数目在一万六七。分了姜喧三千,正赶赴浑源州,马鹞子王輔城带走大部分夜不收精骑向西,北面的二堡一镇防线分走了五千。

掐指一算,府城之内可用于守城的战兵不过八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