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斗破三国> 论曹魏二荀的不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论曹魏二荀的不同(2 / 2)

斗破三国 万里长歌 更新时间 2019-09-26

首先,荀攸较早地卷入了董卓之乱中,他早期和荀彧同在宫中做官,当董卓入京之后,荀攸和王允、何颙等人一样,心生厌恶,决定学张良,刺杀董贼“以谢百姓”,这时候,何颙已经暗中成为袁绍集团的重要一员,荀攸和荀彧也都心向袁氏而厌恶董卓,不过叔侄俩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荀彧放弃了自己宫中的官位,“求出”,结果董卓应允,致使荀彧暂回家乡躲避,而荀攸年龄较长,人缘、地位在当时都比荀彧要高,他与几位仁义之士合谋刺董,可惜事情败露,受了牢狱之苦。当时荀攸说过一句话:“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和荀彧最初的政治思想不约而同都是以匡扶汉室为主,做齐桓、晋文,而并非下一朝的刘邦。荀攸似乎志向更为远大,从“据肴、函,辅王命”可以看出他似乎还有些割据思想。(汉末文人称雄者未必没有,刘表、刘焉皆儒生出身,但都称雄于时,孔融、刘晔、刘繇也都是文人,却皆有逐鹿天下的苗头)

这些谋臣的国家大事的见解上基本上不怎么动摇,不像孙家父子及曹操,经过不同的境界和遭遇,时过境迁,政治思想都有了变动,故而“保王修陵”变成了“向魏称王”,“征西将军曹侯”也成了“魏武帝”。

在董卓死后,逃过一劫的荀攸认为天下不可卒定,他不愿意再次卷入纷争之中,于是请求入蜀,若真如此,以后刘备定益州,荀攸估计会成为刘备的得力政治人才,不过荀攸的计划未能实现,荀彧以真言动之,终于又为曹操网罗了一位重要的军师。

曹操在与荀攸交谈后,重复了五年前对荀彧说的话,同样称赞了荀攸的王佐才能,认为是仅次于荀彧的重要谋臣。荀攸此时的心态,慢慢地和荀彧完全重合,再次打响心中的鼓锣,决定跟随明主大干一番事业。

在其后的征伐岁月中,就像东吴前期的二张一样,荀彧主内,荀攸主外,都为曹操进献了很多珍贵的计策,在今人看到的正野史中,所载都是其中零星或重要的部分,实际上,时值乱世,大小事务都需要群策建议,奇谋妙计必然很多,史书不可能完全载入。后来钟繇打算把好友的十二奇策编集成书,却未能完成,成了后世学者考究荀攸思想的遗憾。

荀攸在外为谋主,在内依然能够推举人才、商讨政事、管理闲杂事务,这有点像蜀国的法正。太祖称之为“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为首,公达其次”。

但荀攸为人处世风格与荀彧大有不同。

陈寿评价为“深密有智防”,曹操更是说其“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智可及,愚不可及”,曹操的评价是很有趣的,智可及,愚不可及?也就是说学荀攸的聪明也许能够(学得出来),可是学荀攸的愚蠢就不能够(学得出来)了吧?荀攸就是这样,关键时刻会挺身出来说话,而且会说关键话,其余时刻闷头不吭,若有所思,和郭嘉的侃侃而谈完全相反,由于二人处事风格与自身性格存在矛盾性,故而当他和郭嘉的意见有相同时,则曹操必然会听。比如对灌下邳城的策略,二人同时献策,结果曹操大善而用之。

荀攸自幼孤苦,性格较为深沉,七八岁时就以处事低调又懂得圆滑为人所惊,再加上遭受过董卓的劫难,更养成了“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没事”的思想,在他的字典中,似乎从未犯过过错,曹操评价为:“与之相处二十载,竟无毫毛可非者”。虽然和荀彧一样心存汉室,但是不妄自碰触曹操的软肋,做到识辨风向,不卑不亢,最终得到善终。虽然从悲剧感和道义上,荀彧更值得人们怀念和称赞,但是荀攸的处世之道不也是伴君如伴虎的时局下应该提倡的吗?

二荀之仁之智,应属汉末魏初首位。<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