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抗日之浩然正气> 第八百七十三章 唇亡齿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七十三章 唇亡齿寒(1 / 2)

抗日之浩然正气 石皮破 更新时间 2021-09-08

 陕西,克难坡,第二战区司令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拿着委员长全军全民抗日的通电沉吟不语,一众参谋将领在底下时而摇头时而点头,悄声议论着。

1937年9月,日寇侵入山西,素有“山西土皇帝”之称的阎长官慌了手脚,高调打起联共抗日的旗帜,9月下旬,阎长官配合八路军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歼灭日寇1000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给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紧接着,阎部署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给日寇以重创。但由于敌强我弱,忻口、太原相继失陷,阎锡山南撤临汾。1938年2月临汾又失陷,阎锡山率领他的二战区长官部西渡黄河进入陕西秋林镇。

但阎认为秋林地处陕西,是胡宗南的辖地,他呆在这里一直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山西是他的发家之处,所以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回到山西。1940年5,阎锡山率部分随从离开秋林,东渡黄河,进驻吉县西北的克难坡。

克难坡原名南村坡,是个住有6户人家的黄土山梁。山梁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由从西向东并列又从北问南倾斜的五条沟组成。这个山梁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阎锡山将这里定为营地后,因南村二字音近“难存”,并意欲标榜克服困难,故改名为克难城,通称克难坡。经过一年多的修建,竟将这个弹丸之地建成为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山西省政府等首脑机关驻扎在这里,一时成为二战区的军事重镇。

事实上,阎锡山到克难坡后,就再没有正儿八经同日寇打过几次仗。他为了在矛盾中求生存,奉行所谓“中的哲学”,小心翼翼地在日军、共军、中央军这“三颗鸡蛋上跳舞”。他认为,委员长是国家元首,应该拥护,但又是自己的头号政敌,必须拒绝其势力进入山西。日本人要灭亡中国,抗日怕引火烧身,不抗日又怕日本人夺了他的地盘,当日蹄已进入绥远时,他才于8月高调地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

在他眼里八路军虽然是危险的敌人,但暂时不会危及自己的存在,而且英勇善战坚决抗日,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

所以他一度停止了叫嚣,执行了联共的政策。拥蒋拒蒋,和日抗日,联共,成了他制订各项政策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其中心是要玩联共牌,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并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应付即将来临的日军侵略。

但到克难坡之后,蒋浩然异军突起,以力挽狂澜之势阻止了日军前进的脚步,再加上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抗日的形势有所好转,他认为委员长已无暇整治他,毋须顾虑。日寇虽然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但一时也难以战胜,而八路军日益强大,已不再是可以被利用的力量了,已经成为威胁他存在的主要敌人,心里早产生了勾结日寇以对付八路军的念头。

事实上,华北日军司令长官冈村宁次早已看透了阎长官的心思,并且已经派出代表为此上门谈判,阎长官还在两难的取舍之中,谁知委员长“全军全民抗战”的通电又到了,这让他是更加难以决定了。

“革非,你能确定这份计划是出自蒋浩然的手笔,而不是委员长这个三流的指挥家?”放下手里的电文,阎锡山看向了一旁的杨爱元道。

杨爱元号革非,是阎锡山的头号爱将,位列十三太保之首。

杨爱元略微迟疑,沉声道:“这个应该不会错,此次反攻武汉的全盘计划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这个是不争的事实,能从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战役,看出日军的战略意图,这份战略眼光,恐怕也只有他蒋浩然有,所以,属下觉得这个不会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