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烽火博物馆> 0255、在碳纤维上吃亏的华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255、在碳纤维上吃亏的华夏(2 / 2)

烽火博物馆 莫松子 更新时间 2023-04-06

许泰插话道:

“馆长的意思是逐步升级?”

逐步升级是倭人玩烂了的招数,一款电子产品在问世时,就已经包含所有的功能。

但他们出产的第一批次,只会开放其中的一两个功能。

过一段时间,再搞个升级版,又开放几个功能。

直到所有的利润空间被压榨,下一代的产品才会跟上。

林超说道:

“t300的价格降到每吨10万,已经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t500的价格大约为每吨350万,原料成本每吨为10到15万之间。一旦制造成功,在获取巨额利润的同时,还能得到国家的补贴。”

“到时,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产能上。只要保证质量、价格、产量,占领华夏市场根本不成问题。有了名气,再发售t800、t1000、t1100等等产品。”

其实早在1971年,倭国东丽就开始生产t300,产量为每年12吨。

其后逐步运用到鱼竿、高尔夫球杆上。

1976年,因为原油上涨的原因,花旗开始实行节能飞机开发计划。

同年,t300开始运用到飞机制造领域。

1981年,东丽已经是世界碳纤维的龙头老大。

在拿下波音公司的大订单之时,东丽推出t500。

1984年,东丽研发成功t800

1986年,东丽研发成功t1000。

2014年,东丽研发成功t1100。

对比这一组冷冰冰的数字,所有的华夏人都会感到无形的压力。

这就好比一柄杀人的钢刀,刀柄却握在别人的手里。

只要轻举妄动,它就会狠狠的劈下来。

其实,国产的碳纤维起步并不算晚。

1959年,倭国发明了用聚丙烯腈为原丝加张力牵伸制造碳纤维的方法时,华夏就已经注意到它的存在。

并于60年代初,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

但是,外国的技术封锁,加上国内的资源紧张,进展十分有限。

1975年,在张爱萍将军的部署下,华夏花了大力气,终于解决了碳纤维的有无问题。

但是,这批产品是存在问题的,性能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不说,成本也大大高于对方。

在其后几年,国家相继投入2600多万元,进行碳纤维的开发和生产。

程远志购买的材料厂,就是这个时候的产物。

但是,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成本上,根本无法与倭国产品相提并论。

这时,华夏开始“改革开放。”

一时间,各种“洋技术”晃花了所有人的眼睛。

那些生产单位将原有的技术摒弃后,把希望寄托在引进外国技术上。

然而,他们很快就碰了钉子。

因为巴统条约的限制,西方国家都不愿意出口技术设备。

甚至于购买一些外围的部件,也会遭遇壁垒。

花旗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就在四处碰壁的时候,英国rk公司站出来,声称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

欣喜若狂的华夏厂家,立刻进行了谈判。

但令他们想不到是,rk公司的技术只是略高于华夏,落后欧、花、倭国。

1986年,在花费900万美元以后,两套设备被运入华夏。

但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设备竟然无法运转。

为此,华夏的科技人员们绞尽脑汁。

但到了7年之后,设备还是无法使用。

不得已之下,两套设备只能被拆除,当成废铁处理。

技术引进的失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经费,而更让人痛惜的是时间的损失。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差距被拉到了极大。

赵明也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他立刻苦着脸说道:

“馆长,那些机器都卡在倭人的手里,向他们购买不大现实啊!就算小鬼子们答应,价格也很难被接受。”

林超冷冷说道:

“我来了,一切都将不一样。赵绅,把图纸画出来。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置办妥帖。”<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