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南明1662> 第八章 赵昱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 赵昱林(1 / 2)

南明1662 名夫上将 更新时间 2023-04-10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李安带着亲卫一路疾驰到了军营,营门守卫连忙向李安行礼,李安点点头翻身下马向营内走去,后边的亲卫把马交给了营门守卫,也跟了上去。

正在协助赵昱林治疗瘟疫的吴国安听到李安前来,连忙停下手中事情出来参见李安。

李安刚进营门,便看到吴国安匆匆而来,待得近前吴国安拱手行礼道:“大王恕罪,末将刚才在协助赵大夫,未能及时迎接大王。”

李安摆摆手笑道:“无碍,国安性子太谨慎了,这等小事以后不必请罪。本王今日来此是想见见赵大夫。”

吴国安闻言拱手称是。

随后,吴国安领着李安前往中军大帐,边走吴国安边对李安解释道:“赵大夫现在病营,为防大王染疾,还请您在大帐稍待一二,末将去传他。”

这个时期的瘟疫防护很简陋,基本等于没有,李安也不敢确保自己去了病营会不会感染,为防万一他对吴国安点了点,前往中军大帐。

片刻,一行人来至大帐,李安在主位坐定后,吴国安立即吩咐旁边亲卫去传赵昱林。

亲卫离开后,李安摘下凤翅盔,擦了擦头上的汗,这云南七月是真的热,自己穿着棉甲尚且如此,遑论普通士卒披暗甲或无甲的了。

得尽快给全军配备棉甲了,棉甲适用性非常好,夏季炎热,铁质甲胄升温快,对穿着铁质甲胄的将帅来说有极大的挑战;到了寒冬,铁质甲胄易冷,不管是穿还是脱都是很难受,而换成了棉布就不一样,隔热性好。

明朝甲胄发展的非常完美,在火器登上历史舞台后,传统的札甲已经不适合作为主流甲胄,在火器面前只能是活靶子。

而由前朝传下的布面甲经过改良融合后,形成了明朝甲胄的主要样式。明朝甲胄吸收了唐宋汉甲的精致和元朝甲胄的简约,二者兼容后,新型甲胄应运而生。

无论从实用性还是艺术性,明朝甲胄找到了科学的平衡点,甚至称之为中国古代盔甲工艺的最高峰,都不为过。

明朝新型甲胄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暗甲(也就是布面甲),一种是棉甲。

暗甲主要以棉布和针衫为表,以应对枪炮的冲击及北方冬天严寒,且表里都用棉布制作。

而内衬则以铁甲钢片进行衔接填充,以铁甲抵挡冷兵器的进攻,且抵挡刀矛箭矢,从而提升了单兵的整体防御性。

暗甲重约50斤,在于其全方位的功能性,且明甲暗盔的配备,给予了敌人一定的迷惑性。

加上从成本考虑,比起唐宋的甲胄,暗甲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批量生产之余,更可以把甲胄配备至下层兵士,且大幅度提升了基层官兵的整体防御力。

另一种棉甲,在随着火器的进一步普及,冷兵器逐渐退出战争舞台的背景下,棉甲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了明末主流盔甲。

再对比明甲暗盔,棉甲则依赖于棉织品的易湿、厚度高、阻力大等特性。加上宋代棉花的大范围种植,棉甲则成为了对抗火炮的利器。

虽然棉甲以布面为表,棉花为主要填充材质,但在棉甲内部,以牛皮和坚硬金属为防御的复合性材料,更提升了棉甲本身的层次感和韧度,算是集合了众材料的防御特性之长。

而在明朝中后期抗倭战役中,棉甲则成为了军官最常见的防御性装备。到了明朝末年卢象升军队中,棉甲几乎完成了百分百的配备。

究其原因,除了明朝末年财政紧缺、国库空虚外,本身成本的低廉和高实用性的特质,也让棉甲成为了明末士卒的必备甲胄。

总的来说喑甲防御力高,成本高,适合北方严寒天气。棉甲防御力稍逊暗甲,成本大幅减少,不管严寒高温均能适应。棉甲是最适合李安的选择。

而现在由于李安军中连年征战,军备无法补充,致使棉甲披甲率极低。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士卒无甲或披明甲作战必定汗流浃背,战斗力会大幅下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