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南明1662> 第十章 元江府(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元江府(下)(1 / 2)

南明1662 名夫上将 更新时间 2023-04-10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城头正在血战之时,在城中一处隐蔽院子中,几个身着皮甲之人正在议事。其中一人开口道:“那兄,如今晋王正在攻城,我等不可坐以待毙,速速召集人手应援晋王。”

那烈点点头开口道:“秦兄说的对,事不宜迟我们快去召集人手。”这那烈为前云南总都那嵩的堂弟,受其堂兄影响心向大明,一直在元江府潜伏等待时机反清。

其堂兄那嵩是忠义之人,在清顺治十四年,即永历十一年(1657)永历皇帝企图以云南和缅甸作为反清复明的大后方,为策应郑成功率领的台湾、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力量,时任云南总督的那嵩,及元江军民府土知府那焘共同扛起了“保明抗清”的大旗,积极响应永历帝反清复明的诏令。

当时整个云南政权基本上还掌握在明朝廷手中,并有许多明朝遗臣、土官,如云南石屏总兵许名臣、孙应斗、赖世勋,大西军首领马秉忠、延长伯、朱养恩、孟津伯,以及魏勇、高应凤等将军,特别是滇南、滇西南土司官龙赞扬等也都纷纷起来响应明军,于是在以元江军民府为中心的元江(红河)两岸,很快形成了一支拥有10余万众的,由傣、汉、彝、壮、哈尼等各民族武装大联合的抗清保明起义武装力量,肩负起反清复明的重任。

这支民族武装与转战在滇西的招讨使李定国将军部下的大西军人马,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直接联系。他们于1659年夏,宣布正式起兵,九月按照部署一部主力由那嵩总督、许名臣总兵负责指挥向石屏、临安、蒙自方向进攻,进行抗击南下的清兵;

另一部由高应凤、马秉忠等诸将军指挥,转战滇西防御川、陕南下的清军,一时清廷为之震恐,急令吴三桂、多铎及广西府提督张勇前来镇压。

那嵩率领起义军坚壁山野,坚守关隘,严阵以待,双方激战数月,清兵未得前进一步,后由于起义军内部出现叛徒,起义军被清军收买利用,力量骤然受到削弱,只能退守石屏州城防御,再退守元江城内进行抵抗。

立功心切的吴三桂,以重兵三面包围元江府城,妄想迫使那嵩屈服,采取封官许愿的诱降手法,将劝降书射入城垣。那嵩勃然大怒,把劝降书撕得碎片,登上城楼依样以书束于箭头射出城外,严厉痛斥吴三桂的卑鄙行径,历数吴逆入关后的滔天罪行,并在射书封页上直呼“山海关吴三桂开拆”八字,表明“忠臣不事二君”之意——“吾与许、高两将军,联明抗清,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岂能与你吴逆等同看待!”骂得吴三桂狗血喷头、体无完肤、无地自容、狼狈不堪。

吴恼羞成怒,用“红衣”大炮轰开城门。那嵩父子指挥全城军民与清兵展开血战,终因敌众我寡,“士民多巷战死”。相持三月,那嵩目睹“粮尽人相食”的惨状,最终已无法挽回败局,“与其束手就擒,不如以身殉国”,遂与子焘、弟那烨等家人登楼自焚。时为清顺治十五年十一月下旬。随后赖世勋、许名臣、许甲桂、沐显亮、马秉忠、孙应斗、高应凤等将士也相继杀身成仁(今元江城莲池公园内有云南都督府蔡锷题赠、袁嘉谷拜书的一座《前明伟人许名臣将军成仁处》石碑)。

时1659年12月已亥冬日。吴三桂城破后即刻下令屠城,一时间元江城内火光冲天,一片火海,四百余年沥尽心血筑建的一座历史名城毁于一旦。那氏族人三百余口无一幸免,被屠杀的军民数以万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安葬死难军民的地点就在今江东栖霞山麓的曼林糖厂旧址上,人称“万人冢”。邑人彭松森曾有诗吊曰:

孤城竟敢抗王师,大厦焉能一木支。

力竭士民犹巷战,当年忠义足匡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