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官佛> 第四十七章 方凌的心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 方凌的心思(1 / 2)

官佛 剑雨天罗 更新时间 2023-04-21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方凌当然知道那“佛宝博物馆”的收费方式是不对的,上莲村的公厕、饭店、小卖部和土特产店的价格,都是外界的好几倍。

他认为,如果不是在报纸上这样宣传,如果不引起游客们的争议,那么,外界对上莲村的关注,必将如同夜里的昙花一现,虽然可能关注一时,风头过后,依然是该咋样咋样。譬如他方凌,在归安县连出两次风头,风头过后,一旦淡出人们的视野,记得他的人则会很快减少减少,直至完全没有人记得他的存在。

所以,他知道,人们看到报纸那条新闻,有所了解的人,不足万分之一的人会真正关注那部佛经,其他的人,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都是被那离谱的价格水平给吸引了眼球。而这吸引了眼睛之后,才会有了基本的关注与了解。

如果没有那离谱的价格,说不定,那则新闻仍只是一则在角落里被读者看过就忘的过眼云烟。

方凌已经被逼的没办法了。他要做出他的成绩,他要改变上莲村,乃至整个莲花乡贫穷落后的现状,这事只是个开端,咬牙坚持下去,就会出现转机!至少,要坚持到释明远大师的前来!

当然如果全然把方凌看作一个一心为公的人,也是不确实的。方凌作为一个进入公职机关还没到半年的人,还没有那“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他只是觉得上莲村的村民和病人们过得苦,要必变这样的现状。而他也认为,如果上莲村发展好了,变化大了,百姓们满意了,自己升迁上位的机会也就大了。

他要做出确确实实的政绩出来。

方凌是个很聪明的人。在佛学院里,他的聪明与才华已经如同立于布代中的锥子,不可掩盖地显露出来。他对于佛学与权力关系的思维与大多数学院学生和长老们并不一样。学院的长老们还是坚持禅宗的那种理念,认为既然出家,以宣扬佛学为生平已任,那就不应该贪恋尘世权位。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官位上的官员,在面对权力,金钱和美sè等种种诱惑前,完全把持不住自己。更何况华夏整个官位体系当中,对于宗教人士担任官职,尤其是极为重要的官职,仍有诸多限制制约。

方凌还记得广证长老曾经以史为鉴,讲过几个故事。吃饭的时候,看何月对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仍存在不解,他便把这几个故事讲给同桌的何月甄雪等几个人听。

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在黄梅住了30余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皇帝三次下诏,要请道信禅师进京,准备赐予其名位和荣华富贵,甚至有意赐其国师地位。但道信禅师对权位并不眷恋,重视本心清净,不愿一颗佛心沾污染秽,都以生病为由婉拒。唐太宗多次被拒,脸上无光,却又更加仰慕道信禅师,不忍放手,于是便又派人传话:如果人若不能去长安为官,则取其首级去长安。无惧威胁,道信还是不去,他把脖子一伸,伸向皇帝派出人员的刀下。唐太宗听到这消息后,很是感叹,就随意给了些赏赐,不再勉强。

另一则故事是讲僧肇禅师的。他是晋时高僧罗什的弟子,很有名气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偈语在禅林万古流芳。晋帝符坚,听到僧肇的名气,认为是他个安邦定国的人才,就从劝到迫,要他还俗为臣。但是,僧肇禅师就是不肯,因此被捕,百般利诱威胁仍不改其志。符坚大怒,为其定刑,以死相逼。僧肇还是不肯妥协,唯一的要求就是迟缓七ri执行,让他写完《法藏论》一书。书完成后,临刑前,他留一遗偈:四大非我有,五蕴本来空;掉头挨白刃,恰似斩

何月听得一头雾水:“这两个人说是高僧,我怎么觉得像是白痴?”

方凌说:“不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服务,甚至以死相抗。这样的事,如果放在现代,你试想一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我觉得,这是禅宗对待世俗权力的见解出现了偏差。我的理解是,只要有一颗为民行善,为民做事的心,身处官场,亦是修行。”

看看何月有些茫然的眼神,方凌无奈的一笑,“对于你的智慧来说,这些太高深了。但是广证长老明白我,他从我的中看到了我要去做的事,他非常赞同我的佛法千般不如一个馒头的说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