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我,西楚霸王,开局过江> 第三章 两个诸葛亮,胜过张子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两个诸葛亮,胜过张子房(1 / 2)

 诸葛亮娓娓道来:“为了节省粮食,这几日掌粮官大幅压缩了将士们的伙食,很多人只能吃个七分饱甚至半饱。”</p>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项羽一脸无奈,“军师适才说我军的存粮只够二十天了。”</p>

“十五日。”</p>

诸葛亮摇头苦笑一声,“二十天是按照掌粮官的标准供应伙食,如果让将士们填饱肚子,现有的粮食最多只能维持十五天。”</p>

“军师的意思……”</p>

【唱筹量沙】</p>

项羽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了一个词语,有了一个无比清晰的思路,他知道这就是穿越带来的好处。</p>

如果现在的霸王还是昨天的霸王,绝对不可能想到这一个点子,正是因为拥有了穿越的记忆,才让他的思维活络了起来。</p>

虽然有了对策,但项羽不想说出来,而是等待诸葛亮献计。</p>

【他是军师,功劳应该给诸葛亮,尽快树立他的权威】</p>

诸葛亮显然不知道“唱筹量沙”这个词语,他把羽扇放在沙盘上,用手比划道:“我军挖掘壕沟时堆积了许多沙土,可以趁着夜深之际,派遣心腹士卒将沙土装进麻袋,再跟粮食堆积起来,天亮后故意让将士们看到。”</p>

“其次,这几天非但不能压缩将士们的伙食,反而要让他们吃的比以前更多。要鼓舞三军将士,告诉他们我军的粮食足够维持三个月,要跟刘邦在垓下长期对峙。”</p>

“如此一来,我军士气短时间内不会崩溃,等大王攻占东城后,亮再调遣队伍,有序向南撤退。东城虽然是个小县城,但想想办法,应该能凑出个把月的粮食来。”</p>

“军师妙计。”</p>

项羽由衷的竖起大拇指,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p>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只要把他逼到绝境,就能想出对策。</p>

这与项羽从记忆中拿来的【唱筹量沙】不一样,诸葛亮是自己想出来的,而融合了穿越记忆的项羽是借鉴的。</p>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国历史上勇战派的代表,作为兵形势的翘楚,西楚霸王正在长脑子,这让项羽打心底的为自己高兴。</p>

霸王对自己的建议言听计从,这让诸葛亮信心陡增,重新摸起羽扇摇了几下:“倘若大王能够成功击溃英布的话,可以走两步棋,首先攻占东城,接应大军撤退。同时派遣一员德高望重的大将渡江,前往江东招募援兵。”</p>

项羽的目光落在东城这个小县城上面。</p>

这是九江郡最东端的一个小县城,城内有大概两万多居民,城墙低矮,想要藉此抵挡六十万汉联军,无异于痴人说梦。</p>

但如果能够拿下这座城池作为依靠,肯定要比与汉军野战好得多。</p>

楚军当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粮食告罄,而且因为与汉军鏖战了三个月,从初秋一直持续到隆冬,将士们到现在还穿着单薄的秋装,这同样是个致命的问题。</p>

如果能够拿下东城,无疑可以得到一波有效的补给。</p>

“唉……”</p>

项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才发现之前的自己竟然如此鼠目寸光。</p>

垓下之败,楚军并非仅仅败在了战场,也不只是输在了谋略上,而是全方位遭到了压制,从战略上,到战术上,再到后勤补给,几乎遭到了刘邦集团的全面碾压。</p>

刘邦之所以有持续不断的作战能力,除了韩信的大规模迂回包抄之外,更得益于萧何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输送士兵、粮草、马匹等各种物资。</p>

而西楚有什么?答案是什么也没有!</p>

项羽治下的西楚,既没有完整的幕府机构,也没有战略纵深,更没有后勤补给,手下甚至只有范增一个谋士,其他的全都是龙且、季布、钟离昧这些武夫。</p>

楚军东征西讨,靠的是三军对西楚霸王的崇拜,靠着一股战无不胜的信念,能够坚持到现在也算是一个奇迹。</p>

【我收回之前说的话,垓下之战并非天要亡我,实乃我项籍有勇无谋,或者不屑用谋。】</p>

【真正的英雄应该有勇有谋,而不是刚愎自用。自今往后,我项羽会改掉所有缺点,唯一保留的就是不服输的骨气,永不改变西楚霸王的雄心】</p>

项羽双手抚摸着沙盘,内心充满了悔恨和愧疚,是自己害了虞姬,害了十万楚军。</p>

“汉军一直高唱楚歌,对我军士气造成了极大的动摇,亮一时无法应对。”</p>

诸葛亮脸上的表情并不比项羽轻松,单手捏着下巴苦思对策,“这楚歌太致命了,甚至比缺粮的影响还要大,有什么办法可以化解?如果让汉军一直这样唱下去,或许等不到粮绝,军心就彻底垮了。”</p>

项羽目光转动,心中如有灵犀流淌,瞬间计上心头:“我有一策,可解楚歌之危。”</p>

“愿闻其详。”</p>

诸葛亮一脸惊讶,实在没想到从来不屑于使用计谋的西楚霸王竟然会有应对之策。</p>

站在两人身后的虞姬喜出望外,眸子里流出期冀的目光,在心底呢喃:“妾身知道你是战无不胜的王,没有人能打败你,你一定有办法破此危局。”</p>

“唱歌。”</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