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一个伙夫的朝鲜血战> 第196章精彩的现场观摩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6章精彩的现场观摩会(1 / 2)

 下午14点,我终于收集好神枪手队伍,并将队伍带到了离1382高约2000米后的一道峡谷里。i

此时,天上又飞来了三百多架敌机,对古土里到真兴里的道路两侧所有可疑目标,进行猛烈轰炸、扫shè。

不过,我和战士们早就习惯了。

我们不但不但大摇大摆的在飞机底下走着,而且快乐的聊着冷枪shè击的心得体会。

主要是这里的天气,达到了零下三十多度,空气中的水分子结成了冰。

大山之间冰雾迷漫。

加上浓重的晨雾,还有敌人的飞机、大炮轰炸后形成的黑烟,使得能见度更低了。

而且此地的山,一座比一座险,一座比一座高。

这样,除了个别技术熟练的f战斗机飞行员,敢飞到离地500米左右外。

大部分飞机都飞得极高。

之所以志愿军总是选择山区与敌人交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一条巨大的雨裂沟内,我看见了战友们。

这里的人更离谱了,竟然有好多人在煮饭。

娘滴,竟然当敌人的飞机不存在,胆子不

狗剩笑嘻嘻的走出来,说道:“周大英雄,陶副司令对你的表现非常满意,正在夸你呢?快走?”

我急忙带着牛大力和张远,走进山沟。

果然,陶副司令员和高麻子,及好多干部在里面。

陶副司令员笑道:“报告一下你昨晚的作战情况!”

我说道:“昨晚我们开展了冷枪shè击运动。我们营以牺牲两人的代价。一共打死打伤了86个敌人,俘虏两人,击毁汽车27辆!另端掉敌人炮兵观察所一个,俘虏48人。同时,第三次炸断了水门桥。”

牛大力说道:“光周营长一个人,就打死、打伤了26人。另在炮兵观察所,打死了一名爬在树上的敌人!”

“哇,太厉害了。”

“怎么可能?敌我伤亡比为86比2?”

在座的一大片军长、师长、团长不由赞叹不已!

“快,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陶副司令员说道。

“同志们,现在水门桥断了,敌人的车队长达六千米。敌人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正好开展冷枪shè击运动!而且,我军弹药奇缺,冷枪shè击运动消耗子弹也不多!”我说道。

大家不由一齐点头称是。

“冷枪运动一般利用晚上。其目的是打击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丢掉装备和物资,夺路而逃。”

大家不由一齐鼓掌道,原来冷枪shè击还有这么大的作用?

“冷枪shè击运动不限于用枪,也可以用重机枪,迫击炮。但迫击炮是我军的重武器,打一发少一发。为了在敌人突围时打击敌人,最好不用”

“水门桥能守多久?”一名师长问道。

“水门桥被我们炸断了三次,只要他们敢修,我们就坚决炸断。我们第一营已经准备好了,即使我们全体牺牲,也要守住水门桥。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大家不由露出赞叹的眼神。

我又说了一大堆,大家连连称赞。

陶副司令员说道:“周营长作战十分灵活,这冷枪shè击运动也搞得有声有sè,战果巨大。同志们,先吃饭。吃完饭,你们将所有神枪手集中起来。让周营长带他们去现场观摩一下!”

“那里来的米?”我问道。

“金首相调集上万名百姓,千方百计送来的。不过不多,只有10万斤,平均每人不到一斤!”陶副司令员说道

吃完饭,全军调集的110名神枪手也到了。

我一看手表,刚好下午3点。

我正要率队出发。

陶副司令员忽然说道:“高麻子准备带高秀丽,随金首相的送粮车队回去了,你要不要送送他!”

想到高秀丽,我不由心内一甜。

一条山间小道上,我和陶副司令员,送别东北王高麻子。

看着高麻子的背影,我不由百感交集。

历史上,高麻子因谁也说不清的“高岗饶漱石事件”,于1954年8月17rì服安眠药自杀身亡。

有人说。高麻子之死,是因为他与苏联人走得太近。

传说他在斯大林宴会上,曾说过,“把东北作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i ”

又有人说,是因为他试图把**和周总理从**的第二、第三的位置上拉下来。

但是,不管如何,高麻子为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不应被人完全忘记

高麻子一生也算值了。

他xìng格豪迈,风风火火,人缘极佳,一生中当过西北老大和东北老大。

红军时期,高麻子是陕北苏区的代表人物。

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立者是刘志丹和谢子长,其次就是高岗。

华北局派来的肃反代表朱理治在地上挖了一个大坑,他和刘志丹差点被同时活埋。

幸好主席率zhōng yāng红军刚好到了陕北。

主席救了他。

从此,高麻子对主席感激涕零。

刘志丹牺牲后,主席怀着深深的愧疚和感恩心态开始重用高麻子。

高麻子在东北的地位仅次,与罗荣桓,并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

高麻子因此为东北争取到了不少利益,如长期贷款、援建工业项目,为迅速恢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产做出了贡献。

想到这里,我说道:“陶副司令员,我想与高司令单独说两句”

我和高麻子走到一边。

高麻子大笑道:“你小子,想说什么悄悄话?”

我说道:“一句公话,一句私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