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玄幻魔法>大唐之绝版马官> 第106章 贼不空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6章 贼不空过(2 / 2)

大唐之绝版马官 东风暗刻 更新时间 2019-06-25

随之是玄宗携少数皇室成员及部分大臣秘密出逃剑南。杨国忠与李亨之间的较量仍在暗中紧张地进行着。临行前,玄宗曾令陈玄礼选闲厩良马九百匹及禁军战士厚赐钱帛。还派宦官王洛卿先行告谕沿途,以例接驾。所以,说玄宗处逃毫无准备并不属实。但因王洛卿及沿途地方官员的逃亡,给数千人逃亡队伍的饮食供应造成了许多麻烦。史称“官员骇散,无复储供”,故此,也不必完全怀疑玄宗一行到达咸阳后发生饮食困难并出现士兵饥疲的情况。我想,这正给暗中操纵、策划兵变者提供了绝好时机。事变在到达马嵬驿时发生而不是别的地方,与逃亡中的这一实际情况当不无关系。

密谋策划事变的情况,据《通鉴》卷218。肃宗于德元年六月条记载: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官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云云。恐非事实。据《旧唐书》卷108《韦见素传》:龙武将军陈玄礼“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即李辅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是月,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又据《新唐书》卷208《李辅国传》“陈玄礼等诛杨国忠,辅国豫谋”等记载。应是东宫宦官李辅国与陈玄礼具体策划。再看“辅国侍太子,扈从至马嵬,诛杨国忠,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和“宦官李靖忠(即李辅国)启太子请留,(张)良姊赞成之”等文字,张良姊也同李辅国一起积极参预了此事。既然是“谋于皇太子”,自应是秉承了太子的指令并为其奔走的。李辅国、张良姊之流的目的,无疑是贪拥戴之功。从李亨即位后李、张二人之骄横跋扈可知其必有大功可以恃仗,而这一大功正是协助李亨胜利地对付了政敌杨国忠并另立朝廷。也就是说,太子之所以要乘逃亡之际收拾杨国忠,正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实现敌中夺权。

由此可知,马嵬之变正是两大政治集团多年矛盾冲突、相互较量斗争的结果。这一矛盾斗争对李亨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在灵武即位颁发的大赦令中对李林甫、杨国忠耿耿于怀:“其逆贼李林甫、王鉷,杨国忠近亲合累者,不在免限”。即位不久,李亨甚至曾想捣毁李林甫的墓馆,因谋臣李泌的劝解方罢。

为何杨贵妃也在政变中同遭祸殃呢?《旧唐书》卷51《杨贵妃传》云:

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按《新唐书》本传作‘祸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堂。

似是说杨国忠被杀后,政变者出于对封建国族关系的考虑,将其株连。这种因素当然存在。若是与杨国忠的这层关系,政变者是否朋理由逼玄宗将她赐死呢?我看是有的。

唐代皇后权力极大,故自长孙后以来武则天,韦后等屡干朝变,玄宗自废王皇后,中宫一直虚位,虽宠爱有加之武惠妃、杨贵妃生前皆无皇后之名,仅仪比皇后,实为防后宫干政。本来,杨贵妃入宫多年,也无干预朝政之举,但前已述及“衔土请命”劝阻玄宗亲征一事,正使她陷入了太子与宰相集团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太子因故未获监国,势必引起他的忌恨。政变一起,杨贵妃当然在劫难逃。这就是说,政变殃及杨贵妃乃在情理之中。这也是政变的一个重要步骤。看看玄宗声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但又不得不“割恩正法”的无奈情形,可体味出杨贵妃之死,实表明玄宗的天子神威与尊严已遭损害,白居易《长恨歌》咏“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可谓一语中的。这正是李亨为其乱中夺权所要达到的效果。

正因马嵬之变缘于天宝中枢政治集团的矛盾斗争,策划者又以李亨为首,那么,死者为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而“勿伤韦相(见素)”更容易理解了。同样,何以“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何以很快李亨即灵武登基,虽立朝廷,也都很好理解了。说穿了,这一斗争的核心就是权力的角逐。

为什么太子李亨能够在这一斗争中取得胜利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他掌握了逃亡队伍中的部分禁军,尤其是掌握了飞龙厩兵马。

据《旧唐书》卷116《承天皇帝倓传》载:“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倓兄弟典亲近扈从。”由此推测,在玄宗一行之中,太子一系成员皆在后军之中。且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都已在太子的控制中。

(读书在起点,创作无极限。我是东风暗刻,此章完成于26日1:00。请12:30来€起€点€中€文€网€支持我。)(未完待续。)<!--over-->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