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第705章 坚定改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5章 坚定改革(1 / 2)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常欢乐 更新时间 2019-11-12

 () 华歆、王朗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官吏,请求御史大夫田丰的帮助,从御史台、吏部派出许多观察使,分赴各地,观察使的汇报一到,庸官的姓名就从簿册上勾掉。

田丰见华歆一手举簿、一手执笔,俨若无情的阎罗判官,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华歆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郡县的人哭好些!”

吕布觉得田丰、华歆的对话很耳熟,仔细一想,竟然类如宋朝范仲淹跟富弼的对话。

吕布突然发现,自己最近趁着四边平静的机会,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竟然跟当年范仲淹搞过的很像。

吕布回顾一下当年范仲淹改革的各项措施,因为那次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更在于宋仁宗的短视与退缩,宋仁宗如此,他儿子宋神宗也如此断送王安石的变法改革。

其实宋仁宗、宋神宗那样的人物,在很多时代都屡见不鲜,口口声声地说要改革、要改革,实际上是稍微有点阻力,就放弃了那些绝对利国利民的好措施。

明朝张居正的改革绝对是对的,可惜又被短视愚蠢的万历皇帝给推翻了。

戊戌变法也是对的,又被慈禧太后推翻了。

此后的若干改革,特别是涉及到官僚权力约束监督的体制改革,都是嘴边泡影。

吕布若是任由官僚权力像怪兽一样无限膨胀,然后伤害民众。然后葬送一个国家,他活着又有什么意思,所以他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各项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

改革的阻力都来自既得利益集团,这一点,东汉如此,北宋如此,某个朝代亦如此。

吕布就以范仲淹的改革失败引以为鉴,更加坚定了自己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北宋庆历三年九月,宋仁宗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二十八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其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这一点,某个朝代貌似做到了,但很多政绩是带血、带灰尘的,吕布在这东汉末年要求各地官吏的政绩必须要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而不只是上级的认可,这一点,可能要付诸于后来的议会制度来帮忙把关。

其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北宋时期,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这一点,东汉末年最为严重,若不是吕布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可能东汉官场真的就只是世家子弟的天下,而放在某个朝代,亦是如此,从上面到下面,真正实权部门头脑几乎都是官二代,贫二代只有为他们垫脚的份了。这一点,在某个朝代几乎改革不动了,但在东汉末年,吕布不认输。

其三,jīng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宋朝、明朝乃至清朝,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吕布寄予希望的东汉末年,在他的铁腕下,随之而来的科举当以实际治政能力测试为一大考点,诗赋、儒家经典只是参考。

其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仈jiǔ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地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