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买宋> 第四百四十三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三章(1 / 2)

买宋 参见大总管 更新时间 2019-11-23

 所以从中国自身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心内容。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开始脱离世界历史的主潮流。

像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因为那时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

而在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

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从对外关系上看,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由开放到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其次是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到了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首先是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像是明初的时候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代高达10亿亩。

其次是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量提高。

以及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还有就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

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进步和生产技术提高(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分工也日益细密。

商业和城市方面:(1)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明中后期有30多个,到清代增长到204个。

(3)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当然明清时期的经济格局也有很大的发展:

像是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

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明清时期江南的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

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江南经济的特色之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又一特色;市场发育起步较早,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的市镇密布;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其都市化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列。

其次是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大体始于宋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清代中叶已跃居全国先进之列。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经商人口急剧增长,一个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还有就是华北平原区,如华北平原的冀鲁豫三省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这一地区屡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经济地位逆转。

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等项政策使华北平原经济重新崛起,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

还有就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

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江西开发最早,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

两湖地区的开发正是随着江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开始的,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并进一步推进到四川盆地。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

长江中上游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区的确立,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及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王朝建立之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大力开发和治理。其中,经济效益较著者当属东北平原和台湾。

经过近二百年的移民开发,到清代中叶东北和台湾的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新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商业等也有了初步发展,从而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当时商品流通的发展,流通范围的扩大。

明代长时期禁海,长江航运也不甚发达,南北贸易以运河为主干,东西贸易主要局限于长江中下游。

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与台湾等新区的开发,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

流通规模的扩大,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品种和数量都较明代有大幅度的增长。

税收额的增长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流通规模的扩大。

关税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也是越来越大,清代前期全国各主要税关的税则未见重大变更,税率也未见有大幅度的提高,故税收额的增加主要是商品流通量增长的结果。

以及流通布局的变化。在钞关设置和税收方面均有所反映。像明代的禁海。清代的闭关锁国~

包括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因为明代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流通枢纽城市也多集中在运河沿线;清代,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重庆、汉口、九江等等,这些城市大多成为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所以说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清时期,由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一方面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为农业人员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

同时,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纺织业兴起,是手工业商业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于是,在手工业中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传统农耕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

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也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到“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人头税,大大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和商人的人身控制,无疑对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又是一个有力推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