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施主,初心为何?”问山吼道。
伴随着佛音阵阵,刘正只觉得灵魂深处大受震动!
“矢志兴汉!”刘正答道。
刘正手中的梨花枪持续抖动,枪缨倒卷,在空气中画了一个圈。
这一场灵魂的较量,刘正与问山平分秋色。
佛理交流,首重问心。这既是人生阅历的较量,又是精神意志的比拼。心志坚定者,才能走出自己的道。
刘正手持梨花枪,红缨漫卷心意坚。面对问山的灵魂拷问,依旧不改护国安民之大志。
问山禅杖上的铜环,虽无木鱼之形,却发木鱼之声。那声音着蕴含着佛家普渡众生的大道。
刘正抖动梨花花,气沉丹田,随后问道:“问山大师,不礼佛,不敬佛之人,佛门也普渡吗?”
“众生有善,便有向佛之心。既有心,便可渡!”问山答道。
“若是渡之而不得,又当如何是好?”刘正再问。
“对于拒绝向善的魔者,佛门自有金刚之怒!”问山答道。
刘正总算是明白了。佛门普渡的众生,皆是愿意向佛礼佛事佛之人。至于那些与佛家背道而驰的,都不在普渡的范围之内。
然而晋国律令,却会随着晋军的脚步而行,最大限度的约束控制区域内的所有生灵。依法治国,依法治军,依法治民。天下无法外之土,国中无法外之人,世上无法外之事。大军所至,皆入法统。这就是兴汉使命。
佛泉寺也是华夏之地,其人也是华夏之民,当受晋律约束。岂能以方外之念而拒法统。
刘正心念通达,欲以晋律约束佛泉寺众生。梨花枪知悉主人的心意,顿时就光芒大盛。
问山手持禅杖,却无法遮掩刘正心中的大志向。佛门普渡众生的理念,终究不及晋律约束苍生的大气。
佛门劝人向善,可是劝了不听就束手无策了。若是以佛理代替律法,又会导致人祸。佛家也讲究惩恶扬善。然而却是以一人之德约束众生之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问山之德,铸就了佛泉寺的威望。方圆百里之民,皆愿受其约束乃至于口出法随。
刘正觉得以一人之德化众生之矛盾,其实是存在着隐患的。问山是得道高人,处事公允。然而人总是要死的,问山之后,谁来主持世间公道?若是有人假公济私,又该如何制衡?
法不会因人而异,是以商君成法后世遵之,华夏始有根本之法。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法之根本皆是永恒。
治国需有法,治军亦有法,治民更靠法。佛泉寺德化众生,均是问山之功。若是问山之后再无大德方丈主持,周边百姓就会失去主持公道的机构。
刘正决不允许晋国有法外之地和法外之民的存在,更不允许有法外之事破坏晋律公平。
晋军是维护晋律的核心力量,进驻佛泉寺代,就表着一种法制天下的态度。
梨花枪似乎感受到了刘正的宏图大志,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彻底的压制住了禅杖。
问山之德,惠及方圆百里;刘正之威,声震华夏大地。孰强孰弱一目了然,孰是孰非显而易见。
依法治国,只需要一部律令就可以颁行天下;以德化怨,华夏得出多少个问山,才足以德治天下?
枪招即人意,刘正挟守护华夏之大势,力压问山而取胜。
“问山大师,承让!”刘正收回梨花枪,大声说道。
“刘施主,是老衲无能,佛门本是清静之地,却又免不了刀兵之祸加身。”问山说道:“还请晋军战士善待僧众,不要毁了宝刹!”
“大师放心!佛泉寺也是晋国土地上的建筑,佛泉众生先是晋国之民众,然后才是寺中之僧侣。”刘正说道:“晋国民众享有的权利,众僧也不例外。”
刘正与问山的对话结束,杨修也搞定了护寺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