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无人驾驶帝国> 第一百零五章 解放前的造车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五章 解放前的造车史(2 / 2)

无人驾驶帝国 无人车来也 更新时间 2020-01-03

计划头两年先从德国每月进口100辆零部件组装汽车,以后逐步扩大国产化,五年内过渡到全部自制。

公司推曾养甫、宋子文等19人为董事,张学良等人为监察。

1937年2月动工兴建,先后在沪上、香港、株洲等地建厂。

华国汽车公司自1937年至1939年建厂期间,共装配柴油汽车2000多辆。

后终因日军侵华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切断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渠道,迫使工厂停建直至倒闭。

1936年9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奉命与航空委员会筹备飞机制造厂、生产飞机和汽车,名为中央机器厂。

1938年4月,在昆明建厂,并买下行将破产的米国斯图尔特汽车厂的全部设备,制造中型货车。

1940年5月,位于昆明的中央机器厂厂房建筑已临近竣工,等待安装机器。不料日军侵人北越,迫使越法当局关闭滇越铁路,封锁中越边境。

中央机器厂通过米商转运的大部分进口设备无法人境,并落人日寇之手。

抢运出的设备因滇绍公路运输紧张,加之有些设备无法通过限重10t的铁索吊桥,未能运达昆明。只好在龙陵县建简易厂房安装,称龙陵分厂。

到1941年初,建厂工作基本完成,并装成资源牌货车两辆。

1942年5月,龙陵县沦陷,工厂又落在日军手中。

抗战胜利以后,资源委员会仍有筹建汽车厂的想法,曾派人去米国与道奇、福特等工厂洽谈合作事宜,均无结果。

后又委托礼和汽车公司做工厂设计,写了五本说明书,并购买了倒闭的米国斯特林公司的汽车图纸。

直到1947年资源委员会与国防、交通二部派员会商,拟订了初步计划,上报后杳无音讯。

解放前最后一次生产汽车的尝试,是津天汽车制配厂小批试制飞鹰牌三轮汽车。

津天汽车制配厂隶属交通部公路总局,是一家装备比较齐全、技术力量较强的工厂。

厂长李宗海、设计室主任黄植于1946年2月开始研制汽车。同年6月底完成试制并装出第一辆三轮汽车,定名飞鹰牌。

经初步路试、改进,当年10月又制出10辆。

国内各大报刊和米国《华侨日报》相继发表消息,为我国汽车工业出现一线曙光而欢呼。

津天汽车制配厂决心要大批量生产。

为求得当局支持,厂领导先后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监察院长于右任、交通部部长俞大维等均无结果。

最后,获得行政院长宋子文的同情,接见了工厂领导成员,收下了该厂生产300辆飞鹰车的计划预算书。

为了敷衍应付舆论,宋子文亲批国库拨款50亿元法币,作为生产奖金。

1947年,国党统治区已陷人极度通货膨胀之中,等到这批钱到达工厂,仅够全厂发两个月的工资。最后靠全厂职工的全力支撑,总算以生产60辆三轮汽车而告终。

自从汽车于1901年在我国街道首次出现,到1949年解放前,我国使用汽车的历史己有半个世纪。

这期间,不少有识之士对汽车情有独钟,为创建民族汽车工业而苦心筹划,惨淡经营。

终因或资金匾乏,或人事变迁,或战争破坏、时局动荡等多种因素,致使好梦难圆,建立民族汽车工业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看完这篇文章,沈笑夫心情就就难以平静!

历史总是如此多彩多姿!历史总是如此不堪回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