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少年杯酒意气长> 第一六一章 韩非新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六一章 韩非新说(1 / 2)

 当清晨第一颗硕大的雨滴砸落于地之时,扶苏已经踏上了齐国的土地。

雨贵如油,将农耕看作立国之本的中原人没有不喜的。

微微掀开辒辌车的车窗看去,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土地仿佛在雨水的沁润下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泥土被雨水击打后泛起的清新气味令扶苏又熬了一个通宵的麻木神经伴随着刺痛感清醒了些许。

雨声渐大,护卫们都换上了蓑衣与斗笠,在清晨的昏暗光线中若隐若现。

被车轮碾过土地的吱呀声和马蹄沉闷的响声吵醒了的张苍,一边揉着酸痛的眼睛一边在车厢的震动中摸索着坐起。

看到扶苏出地望着窗外,以为扶苏也同样刚刚起的张苍打了个哈欠,试图从如同塞了无数泥巴一样的脑海中回忆起昨夜的景。

公子夜读韩非子的新卷,命自己在一旁为他解读直到深夜,由于见解的不同,两人不时互相……争吵?

张苍脑海中逐渐清晰的图景吓了一大跳,自己啥时候在面对公子时变得这么大胆了?

好不容易忍住呻吟,张苍叹了口气揉着太阳,却发现自己对后来的事记不真切了,大概是困意太浓没忍住睡了过去。

只记得韩非子的学说多有矛盾之处,似儒非儒,似法非法,反正自己是看不太懂,也不知以公子的聪慧看懂了多少。

被窗口吹进来的凉风一激,张苍结结实实打了个寒颤,脑子中的混沌清空了许多,又记起了更多东西。

韩非新篇中的矛盾并不只有儒法之间,也在于新旧学说之间。

比如昨夜反复诵读解析的“君子无为”一段,就颇令人费解。本段有一句“君子无为,故而能为”令张苍百思不得其解。

“君子”一词出自儒家,然而“无为”似乎又是道家思想,“能为”却是不折不扣的法家用语,前半句道家清静,后半句法家进取,整体又有儒家合道之说,矛盾处处,却又似乎颇为融洽。

张苍对韩非子的经典是十分熟悉的,不提两人都是荀子门下,所学虽有不同但根底一致,故而多有相互借鉴。

就只说要在昭国为官,韩非篇章是不得不读的。因为昭王政对于韩非的欣赏早已为朝野共知,传言昭王对韩非文章手不释卷,是确有其事的。

究其原因就在于韩非思想中的锐意进取是十分符合昭王心思的,韩非对于如何榨取国力,激发潜能十分熟稔,与昭王政一统**的激进态度不谋而合。

然而再看看韩非新篇的内容,几乎满篇都是四个字:与民生息。

新老篇中明显的态度转折令张苍无所适从,不知韩非如何会如此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思想。

但有一点,张苍十分清楚。如果昭王看到的是韩非新篇,想必是不会对韩非有多看重的。

见扶苏仍在看着窗外沉思,张苍小心翼翼地伸直了蜷缩了一整晚的双腿,顺势完成了一个完美的懒腰,舒服得让他没能忍住脱口而出的呻吟声。

巧合的是,扶苏也同样在思考韩非新篇中“君子无为”那一段。

不同于张苍对此句的茫然,扶苏很明白地知道韩非的意思。

所谓“君子无为,故而能为”,极为贴近初汉时期的治政指导思想——黄老学说。

黄老学说并非只是后世人印象中的“垂拱而治”、“清静无为”,相反是一功利极强的学说。

它对于初汉时的社会现状,有一针对极强的措施,将法家的内核包裹进令黔首们更容易接受的儒家和道家外壳之中,使得同样严苛的刑律变得不再难以接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