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汉末纵横天下> 第八十三章 伊阙诗会(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三章 伊阙诗会(上)(1 / 2)

汉末纵横天下 雨落未敢愁 更新时间 2020-11-22

 (重复章节,明天修改。这几天事情多,星期天之后我会存稿的,太忙了~非常抱歉。然后前面有些特别水的,我也会修改的,就这样。)

蔡邕见到朱儁从怀中拿出纸来,脸上有迷惑不解之色。

“朱公,你这是...”

“这是公明那小子写的诗赋,你看看。”

也不等蔡邕多想,朱儁便将吕煜写的诗塞在他怀中了。

蔡邕虽然微愣,但知晓朱儁如此做,肯定是有道理。

朱儁也不是无聊的人,不会来做什么无聊的事情。

“这...”

只是看第一章,蔡邕的眼睛就圆瞪起来了。

他嘴巴长得很大,一脸不可置信的模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好诗!

短短的一首诗,却是将什么意境都表现出来了。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在这个时候,便是蔡邕,心中也是被勾起了思乡之情。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油然越入眼中。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

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妙,太妙了!

蔡邕都忍不住拍手称快了。

“好诗,好诗。”

这第一张纸的诗便如此,那后面的,又会是什么内容呢?

他有些迫不及待了。

蔡邕将第一张写着《静夜思》的纸端端正正,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塌上,他这才去拿第二张纸来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只是看了一句,豪气便从纸上铺面而来,也让蔡邕忍不住赞叹一声。

“好诗,好句!”

他再看下去。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尤其是读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之后,蔡邕忍不住再次鼓起掌来了。

“吕公明好大的豪气,好大的自信,难怪他敢在寒衣节祭祀大典上驳斥董卓,如吕公明这种人,还有什么事情是不敢做,做不出来的呢?”

只是读到此处,蔡邕便忍不住将眼睛闭起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