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武侠修真>不同修真故事> 第一百三十一章 灵云居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一章 灵云居士(2 / 2)

不同修真故事 五年磨墨 更新时间 2020-10-15

灵云居士听着弟子的分析,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不过扭头一想,就淡然笑了出来:“管他作甚,这是龙虎山老张家该担心的问题。咱们上清派扎根民间上千年,没有朝廷撑腰不也是过来了。”

上清派确实是不容易啊:汉、晋、隋、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旧明、清、新明,都不怎么受到朝廷的器重。唯有南北朝的南齐、南粱、唐朝三代是上清派的黄金时期,前后加在一块也就两百几十年光景。

还有个宋徽宗,对上清派也不错。可是他儿子相信郭京吹嘘的‘六丁六甲守城事件’,狠狠的黑了一把上清派——《六丁六甲》确实是威力不俗的法术,可是哪有找几千童男童女玩Cosplay的玩法?提出这创意的哥们,完全就是在忽悠宋徽宗的缺心眼儿子呢!(召唤的数量越多,消耗的灵力也越大。几千人?以为自己是昊天上帝呢)

南齐、南粱也算不得统一性的国家政权,只能说是坐拥半边天下而已;唐朝倒是统一性政权,对上清派青眼有加的皇帝就那么两三位。大家也知道唐朝皇帝比较悲催,往往登基没几年就给自家儿子、或者媳妇给弄死了。

就养成了上清派一直扎根民间,靠着刷白事、点阴宅、运尸返乡、狂开分店的发展模式。所以说民间流传最多的就是上清派法术,像什么定身咒、圆光术、救苦往生神咒、移魂大法、五鬼运财术、六丁六甲等等,都是上清派扩散出去的!

没办法,上清派为了在民间站稳脚跟,在收徒方面就放宽了要求。门徒数量多了之后,难免有些良莠不齐。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才让上清派法术的名声有些尴尬。

“师父,咱们要不要给老张家递个风?”

“急什么,没得到之前,失去了也就失去了。等得到之后,他们还舍得放手么?到时候看着全真龙门和老张家扳手腕,不是更有趣嘛。”

“师父英明。”

“泉儿,怎么一言不发,是不是伤着哪儿了?”

南宫泉看着灵云居士,恳求道:“师父,我想入华阳洞天。”

“胡闹,华阳洞天只有本派掌门、护法可入,你现在还不够格。”

华阳洞天,又名句曲洞府,乃是司马承桢在《天地宫府图》所载十大洞天之一。这是真正的洞天宝地,和所谓的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相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司马承桢,唐朝生人,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

“我想学华阳洞天里的《六甲天书》,只有学会了它,才能一雪今日之耻。”

“待你把《金火天丁符》运用自如,再施以五行法术相生相克,败此子又有何难?”

灵云居士从弟子身上取出一张《金火天丁符》,注入法力后往天空一抛。《金火天丁符》立刻焚为飞灰,地面上出现六名金火天丁。还是和南宫泉召唤出来的一模一样,手持四石长弓,背负一壶利箭。

可是随着灵云居士剑指一点,六名金火天丁各自行动起来,完全不复南宫泉召唤时的死板呆滞。

其中两名金火天丁化弓为盾,两名化弓为剑,两名还是手持长弓。一盾、一剑、一弓,三名金火天丁组成一队,彼此厮杀演练起来。

霎时间,白云观的演武场之上:盾挡剑刺利箭追,闪转腾挪人影飞。

两名持剑的金火天丁,宛若阴冷的毒蛇。总是在最刁钻的角度出手,招式快若闪电、狠如虎狼。稍有不慎就是一个透明窟窿,若非金火天丁只是召唤出来的傀儡之物,早就身负重伤结束了战斗。

两名持盾的金火天丁,则好似玄武缠甲、稳胜磐石。手持巨盾左挡右架,把己方队友护在身后。危急时刻,甚至不惜以身挡箭,撞开对手的兵刃!

两名持弓的金火天丁,射出的箭矢亦真亦假。用虚箭引开盾手的注意,再用连珠箭伤敌的手段层出不穷。若是盾手不予理会,虚箭又会化作利箭脱手而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游走,实在难以琢磨……

———————————分割线———————————

有人会问:我看着道士都差不多模样,这个观那个庙的都差不多,到底是怎么划分内丹派、符箓派的?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传统的武侠小说,只要在武侠小说里使用内功打架的道教门派,基本全是内丹派——内功,这个词语本身就是源自于内丹派的术语,只不过本意指的是把灵力聚于丹田的过程。

若是喜欢看书的朋友,估计都能发现一个现象:春秋战国、汉、晋、唐的传统文学里是没有‘内功’或者‘真气’这个概念的,战斗凭借的是招式技巧和身体素质。

宋朝开始的小说,才有了内功的说法,因为外丹转内丹理念正是在宋代开始成型。这里说的是比较正统的文学作品,并非天马行空的爽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