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导演万岁> 第616章-617章 希区柯克栽了个跟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16章-617章 希区柯克栽了个跟头(2 / 2)

导演万岁 张云 更新时间 2019-10-03

我想看的消息,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地那部《水性杨花》首映之后观众的反响如何。

关于这部电影的消息,《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上是没有的。只有洛杉矾的报纸上有短短地评论。

希区柯克的这部新片,严格说来。应该是赌气的一部电影。之所以说是赌气地电影,很大原因在于希区柯克拍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两个人。

第一个人当然是我,从开拍第一部电影开始,希区柯克就把击败我当成了他的最大的一个理想。而且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电影每次都故意选择和我的电影同一天上映,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第二个人。无疑是查理卓.别林,而且我觉得卓别林的《马戏团》没有取得那样的成功的话,希区柯克不会这么急匆匆地拍摄这部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电影。

不管因为谁,这部电影似乎开拍了,而且上映了。对于希区柯克,我很了解他,这是一个无论什么剧本到他手里都能出来好电影的家伙,所以我对他的这部新片,倒是有几分期待。

但是在报纸上看到的结果,却和我的想象截然相反。

《洛杉矶时报》对于希区柯克的这部电影的评价,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愤怒。

“在好莱坞的导演中,历来存在一个怪圈,那就是很多导演,在刚刚开始出头的时候,光芒四射,但是时间长了,尤其是取得了一些名声之后,他们的电影就满满暗淡了下来,满满地堕落了。这样的例子,在好莱坞举不胜数,大有人在。不幸的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似乎也在走这么一条路。”

“在此之前,这个英国导演的一系列电影,精彩得让人发抖。他给好莱坞给美国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影,一种全新的拍摄方式。去年的《三十九级台阶》,不仅获得了全美民众的一致赞叹,更是捧得了第二届哈维奖最佳导演银羽奖,一时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前途光明,甚至有人开始叫他心理电影大师。”

“所以,当他的新片开拍的时候,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但是当这部电影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人们都惊呆了。银幕上的这部电影,是那个锐意四射的导演的电影吗?!”

“充满着和暴力,情节老套,演员的表演僵硬无比,思想内涵全无,甚至在希区柯克先生擅长的心理刻画上,也完全变形,这部电影,是结结实实的失败之作!让人惋惜,让人愤怒!”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希区柯克先生的急功近利。整部电影骚动异常,希区柯克先生似乎并不是专心拍摄电影,而是想通过电影证明一些什么东西。”

“我们要说的是,观众对于任何导演都是平等的。他们评判一个导演是否优秀,最根本的就是看他的电影。而电影,来不得一点虚假,来不得一点浮躁。安德烈.柯里昂的电影为什么部部经典,卓别林先生的新作《马戏团》为什么大受赞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导演埋下头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拿起摄影机。”

“不错,在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会给导演带来巨大的名声和财富,但是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应该是一种附属品,而不能自傲导演的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一个导演,在拍摄电影地时候,脑袋里面如果光想着这部电影应该怎么样讨观众的欢心,应该怎么样讨电影评论家的欢心。这样的电影,肯定是庸俗的电影。导演应该像历史上地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一样。平静地在书桌前坐下,拿起一支笔,把自己内心地想法和感悟老老实实写出来。导演要向受人尊敬,首先要尊重自己,一部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电影,怎么会感动观众呢?!”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这部电影。让我们很失望。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认识清楚。这个天赋极高的导演,可能会毁在好莱坞。这,绝对是个悲哀。”

我不知道这片文章是谁写的,但是我很佩服这个人地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好莱坞地深刻理解。

他文章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入木三分。不单单批评了希区柯克一个人,更是给所有好莱坞的导演们,敲响了一个竞争。

其他的报纸。《洛杉矾论坛报》、《市民报》、《好莱坞时报》等等,对于希区柯克的这部电影,同样意见颇多。

“这部电影放映到了一半,我心底就开始有了一个疑问:这部电影是希区柯克地作品吗?在好莱坞的诸多导演中,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绝对算得上是一位顶尖导演,但是《水性杨花》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却只能算得上是下等之作,也就是说,是烂片!结结实实地烂片!”

“整部电影,如同妓院橱窗里面展览的那些妓女一般,脸上涂抹着厚厚的脂粉,搔首弄姿,做作虚假。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倒是更喜欢买一张票去看银河电影公司

,而不像希区柯克先生这部电影这样,内容全无,却摆出一副艺术电影的姿态。”

“这是所有希区柯克电影中,最失败的一部。尽管有着几百万的高昂投资,但是却没有一丁点内涵!”

作为好莱坞电影博物馆的馆长,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评论人,亚当伯恩斯坦的这片文章,算是批评最尖刻的文章。他把希区柯克骂了个狗血淋头。

“我是在看完《与狼共舞》之后,才看《水性杨花》的。对于我来说,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之一,因为作为好莱坞每年两大电影高峰之一,每年的这个时刻,我总能看到优秀的电影。《与狼共舞》让我这个老头子泪流满面地离开电影院,久久不能回过神来。安德烈.柯里昂用他的镜头,让我对好莱坞电影信心倍增!”

“从电影院出来,我一个人在路上逛,脑袋里全是《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的镜头,为了平静一下心绪,我拐进了路边的一家电影院,那里正在放映《水性杨花》。”

“电影放映了二十多分钟之后,我就有点坐不住了。我的心情不但没有平静,反而变得无比的困惑。面对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不知道是这电影本身有问题,还是我已经老了跟不上形势了。整部电影,如同一块腐烂的奶)..

“我看了旁边的观众,不少人中途退场,还有的人不停地开骂。希区柯克先生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都非常好,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电影人,但是如果这么拍电影,我想他将很快退出好莱坞历史舞台。”

作为好莱坞电影泰斗级的人物,埃德温.波特很少针对某部电影写文章。所以只要他一写文章,肯定因为这部电影的不寻常。当初我拍电影的时候,四面楚歌之下,老人家特意写了一篇长长的评论给予支持,他的那篇文章,一下子镇住了塞耐特、卓别林这些人,让我很是感激。

不过这一次,希区柯克没有我这样的好运气,埃德温.波特的这片文章,虽然语气平和,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却等于给希区柯克的这部电影判了死刑,这个老头的观点,往往是最后的审判,一旦他出来说一句话,那就等于盖棺定论了。

我不知道希区柯克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有怎么样的表情。但是我知道,他地脸肯定会扭曲得变形。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在批评《水性杨花》这部电影,绝大部分是在贬斥,希区柯克先前的光芒,让所有看过他的新片的人。产生了更大地反感。这一次,他栽了个大跟头。而且栽得头破血流。

电影这东西,就像种地,你投入多少精力,留下多少汗水,就能收获多少粮食,不能产掺假。更不能投机取巧。

其实,不光电影是这样。这世界上任何的事情都是这样。

因为卓别林地巨大成功,因为卓别林的东山再起,希区柯克觉得自己在雷电华的第一导演的地位受到了动摇,所以他心急火燎地想通过拍摄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来证明自己的时候,哪里知道。在那种急功近利地心态之下,出来的电影又怎么可能会是杰作?

卓别林拍摄《马戏团》,那是经历了一系列地坎坷。看透了试探炎凉之后的精心之作,一年多的准备,精心修改剧本,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血都融入了电影之中,他那不是在拍电影,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自己,对准了自己地内心,把自己的灵魂展现在银幕之上,这样的电影,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而希区柯克就截然相反,这部电影,他那自己最擅长也是最珍贵地东西扔到了九霄云外,展现在银幕上面的,只是用金钱、、暴力堆砌起来的一具皮壳,栽跟头,却是必然。

作为梦工厂的对头,作为我的一个对手,希区柯克栽了这么大的一个跟头,我应该很高兴才是,但是看到这样的报道,我的心中更多的确实失望和苦涩。

老实说,我希望希区柯克能够成功,因为对手也罢敌人也好,作为好莱坞的一个导演,而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导演,他的电影如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势必会使得好莱坞的银幕更加的光辉灿烂,也势必会影响到一大批的后起之秀,给他们提供养分。

但是他却栽了一个跟头,一个大跟头,这不能不让我有些失落。

客观地讲,希区柯克的电影才华在好莱坞很多人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甚至是一些早就功成名就的人,比如西席.地密尔。但是他身上总是用一种时刻会葬送他的电影生命的东西存在,那就是他的性格。

自私、、狭隘的性格。

梦工厂的导演中,论电影才华,可能有些人不是希区柯克的对手,比如都纳尔,但是若论胸怀,希区柯克完全比不上梦工厂里面的任何一个导演。

不管是格里菲斯、都纳尔这些老人,还是茂瑙、斯登堡、斯蒂勒这些后起之秀,不管什么时候,他们的头脑中,放在第一位的,不是自己的名声地位,而是公司的声望,公司的辉煌。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如果是斯蒂勒的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斯登堡、茂瑙等人是绝对不会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压力,相反,他们会感到前所有有的喜悦,会认为那是梦工厂的成功。

这样的心态,才是电影人应该有的心态。

但是希区柯克不是,他的性格,使得他不能容忍公司里面会有一个像卓别林那样资历比自己老得多,名声比自己大得多的人存在。

不过,栽了这个跟头,或许对于希区柯克来说,是一件好事,起码能让他明白拍电影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从进入好莱坞拍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就一帆风顺,对于一个导演来说,事业顺利自然是件好事,但是也容易骄傲、自满,栽了个跟头,吃了个亏,冷静下来想一想,或许能够想出一些平时自己根本就不会想到的问题。

与希区柯克的《水性杨花》同时首映的,还有一部电影,那就是在好莱坞唯一能和卓别林相提并论的基顿的《小比尔号汽船》。

历史上,基顿和卓别林代表着好莱坞喜剧电影的高峰。而这近年,由于卓别林的影片质量直线下滑,名声更是跌落到谷底,基顿就变成了美国民众最喜欢的喜剧明星。

实际上,基顿不单单是明星,更是表演大师。

他的表演风格和卓别林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艺术成就上

比卓别林低多少。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基顿是土生土长地美国人,他的经历和卓别林差不多,父亲是舞台剧的演员。从小就发现了小基顿的天赋,悉心调教。而基顿丰富的舞台剧表演经验,更是为他日后地电影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地电影表演风格,被人称为“石头脸”表演风格,卓别林的银幕风格相映成趣。

早年,基顿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影响力巨大。1923年,基顿演员事业进入了最辉煌的时刻。和米高梅的合作,让他地风头盖过了卓别林。但是以后的一段时间,基顿地名声逐渐被卓别林盖过,他的电影公司也随之解散,加入了明星电影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电影导演。

加入明星电影公司之后,基顿开始每年以一到两部的速度发行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受到了观众地普遍欢迎。虽然他的电影不能像有些电影那样票房飘红,但是对于明星电影公司来说,他的电影收益却是一比不小地收入。因此在明星电影公司,基顿拥有者绝对的权威和拍片自由。这,和历史上他的境遇,多少有些差异,要知道,历史上,基顿在黄金时代正是结束于1928年,那个时候了穷途末路。

但是现在,基顿在明星电影公司混得风生水起,他的独特的表演风格,如今深为美国热爱喜剧的众多观众所欣赏。

这部《小比尔号号汽船》,依然是部成本不大的电影,明星电影公司投入了80万美元,依然是基顿自编自导自演。

而基顿之所以敢选在和《与狼共舞》、《水性杨花》这两部之前被预测为1928上半年最受关注的电影首映|..自己的这部作品有着十足的信心。

事实,证明了基顿的实力。

这部小成本的电影,受到了观众和影评人的极大赞赏。

《洛杉矶时报》称:“今年的上半年,某种程度上说,是喜剧电影开始发的半年,昏暗的许久的喜剧电影,在这半年中,重新散发出曾经绚烂的光芒。卓别林先生的《马戏团》一经出场,轰动全国,而基顿先生的这部《小比尔号汽船》则丝毫不比《马戏团》差。”

“好莱坞刚刚创立时期,喜剧就成了最受瞩目的电影。几十年过去了,早期的棍棒喜剧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喜剧变得越来越难拍了。早期的喜剧,两个人相互追逐,打打闹闹,鸡飞狗跳,就能够大受欢迎,但是现在却不行。观众的欣赏能力在提高,他们需要的,是有特色,有风格的喜剧电影。这些年来,涌现了说不清的喜剧明星,但是目前为止,能够为广大观众所牢记的,只有卓别林和基顿。他们俩的成就,代表了好莱坞喜剧的最高成就。”

“《小比尔号汽船》延续了基顿以往的表演风格,但是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位喜剧演员,在这部电影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如果说他之前的电影,厚度不够的话,那么这一部电影可能会成为基顿所有电影的一个转折。因为在这一部电影中,他开始以一种深刻关怀的目光打亮这个社会,观照这个世界。从这一点说,基顿达到了喜剧大师的级别。”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卓别林和基顿,在这一年,几乎同时完成了自己事业和思想的转折,他们明白了真正的喜剧电影应该是和什么样子。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洛杉矶时报》提出了一个让人很深以为然的观点。的确,卓别林和基顿虽然走的路不同,虽然各自的电影观念不同,但是却同时完成了自己的蜕变过程,都明白了喜剧电影的真谛。

有了这个体验,我想等待他们俩的,无疑是人生和电影的辉煌。

而除了这两部电影之外,好莱坞的众多电影公司也发行了众多的电影,不过这些电影,大部分影响平平。

《与狼共舞》首映结束的第三天上午,一辆马车离开了波利斯酒店缓缓前行。

路上的行人看到这辆马车,纷纷都停下了脚步。

这辆马车,和平常的马车既然不同,车里车外放满的鲜花,鲜花中,是一具杉木做就的棺木。

马车的后面,跟着几辆车子,很明显,这是送葬的队伍。

坐在车里的我,心情低沉,一句话也不愿意说。而斯登堡、格里菲斯等人,也是沉默不语。

车子穿过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大街,出了城,进入了茫茫的大草原。

草原之上,无数印第安人骑着马在那里等待我们。

雷斯特.卡麦隆的死讯,传到苏族之后,让苏族人悲伤不已。在这些印第安人的心目中,雷斯特.卡麦隆是他们真正的朋友,所以十几个部落的人全都赶来参加他的葬礼。

在苏族驻地,我们下了汽车,换乘马匹前往草原深处的一个山谷。

那个山谷,之前雷斯特.卡麦隆曾经带我去过,里面埋葬着几十年前在这片草原上生活过的一个印第安部落,那里,也躺着他一生深爱的印第安女人。

这一天,天气极好,阳光灿烂,自从我到印第安纳之后,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天气。

队伍蜿蜒前行,到达山谷的时候,我才发现,印第安人早就吧这个山谷布置好了。

通向山谷深处的路,被清扫了出来,一座座低矮的坟墓前,放置了一束束鲜艳的野花,山谷里面,沾满了印第安人,他们穿着盛装,敲响他们的战鼓,唱起了葬礼上专门哼唱的颂神歌。

“老板,现在开始吗?”斯登堡看着我问道。

我看了看雷斯特.卡麦隆的棺木,又抬头看了看天,点了点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