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宋阀> 第七百八十九章 风云再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八十九章 风云再起(1 / 2)

宋阀 宋默然 更新时间 2019-08-14

 徐卫正琢磨让侄儿徐成扶正,作泾原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就出事了。这事看起来似乎和陕西挨不着边,却是起了个头。

刘光国刘光远两兄弟不是正打山东么?起初打得很顺利,由淮西军改编而来的神武左军也不是吃素的,对付山东那帮子金军绰绰有余。

即使有金营名将马五坐阵,金军还是连战连败,徐州这个门户一丢之后,宋军长驱直入,tǐng进了数百里地。

可刘光国封王心切,贪功冒进,马五亲自领军,与意图直扑济南的刘家兄弟硬碰硬地打了一仗,神武左军受挫,而且挨得不轻。按说这不是小事,理应向朝廷上报,你不能说我没有全军覆没,只是败了一阵,就当没事。但刘光国并没有上达天听,而是隐瞒了战败的军情,偷mō地调李显忠增援。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瞒得再好,也得需要粮草军械来补充损失吧?杭州的人就从他连续数次索要补给,恰好李显忠部也讨要装备这一点上看出了端倪。很快,事情查证出来,徐良非常冒火。再加上前些时候,神武左军杀俘屠城,杀良冒功这两桩事,徐六于是下省札,斥责了神武左军种种行径,并指名道姓批评这是你刘光国的责任。

同时,还请求皇帝下御札,责备刘光国。

皇帝赵谨听说此事,倒打算如徐六所请,可刘皇后很是不满。

“苦口婆心”地皇帝面前表示,臣妾的父兄在前线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陛下讨还山东,为这些许过错便严厉谴责,一则寒了忠臣心,二则也打击士气。皇帝是个没主见的,听皇后枕边风一吹,便对徐六道,既然徐相已经下了省札斥责,朕就不必了吧,只叫刘光国好生用兵便是。

徐六虽然不悦,却也不能勉强皇帝,这事就罢了。刘光国得了李显忠增援以后,重整旗鼓,再战齐鲁。李显忠到底是了得,他出自西军,知道耶律马五的手段,神武左军兵力上来说并不占优势,马五此时集结了重兵,拱卫济南府,若强打济南,那肯定是硬碰硬,即使得胜,也是元气大伤。莫如退回徐州,转兵去攻沂州,从侧面迂回进攻。

但刘光固不愿意这样作,他不是不认同李显忠的意见,而是认为若果真如此,那么徐州就出现空档,万一马五趁娄来取,岂是坏我大事?

李显忠分辨说,这里距离京畿这么近,友军自会有所反应,不必担心。

他哪知道,刘光国担心的就是这个“友军”收复山东,乃得封王,这是朝廷对他的承诺。因此,他就是要凭神武左军一己之力收复山东全境,丝毫不愿假手他人,以免落人话柄,将来又打口水仗。

他是主帅,李显忠无可奈何,只得整军备战。数日之后,宋金两军再次对阵,马五见刘宣抚卷土重来,他素谨慎,也不敢大意,亲自压阵。他从燕云带来数万精兵全部派上用场,两军将士十数万人厮杀不休。金军确实江河日下了,可这从燕京调来的数万金军精锐,着实是百战雄师,神武左军打得非常吃力,刘光远亲自率领部队几次突击,结果死伤惨重。刘光国杀得红了眼,誓不后退。双方血战三个时辰,不分胜负。

不怪刘光国没手段,只怪他运气不好,到了下午,本来晴空万里,却突然降下倾盆大雨!雨势之猛,几步之外就已经看不清楚子。自然,这下雨影响的是双方,你看不清,我也看不清。问题出在宋军的装备上。

宋军什么最拿手?步军,以重甲和强弩为标志的步军。神武左军的将士,有一部分是装备“步人甲”的重步兵,还有相当数量穿皮甲轻甲的弓弩手,以及少量骑兵。这雨一下,身上的铠甲衣裳浸了水,沉重不灵活且不说,宋军步兵作战负重本来就大,要靠阵形的配合来取胜,可没下一阵,地上又湿又滑,一步一个脚印,极大地影响了作战。

那些本来奉命突击的步军撞撞跌跌往前冲,实在艰难。

反观金军,极少有穿重甲的士卒,大多轻装上阵,没有这个烦恼。

马五直呼天助我也,抓准战机,全线反扑。有了老天爷的帮忙,金军这奋力一击打垮了神武左军。各部开始溃退,刘光国yù哭无泪,只得在弟弟和部将们的劝说下,含恨下令撤退,以李显忠部负责断后。

大军一撤,金贼岂能放过这个机会?马五下令,追击掩杀!所幸,李显忠死战殿后,再加上雨势太大,地上湿滑,神武左军才不至于大败,但装备器械这些军资,是丢失无遗,就这么一路撤回徐州,经清查,出兵以来,已折了万余人,虽不说伤筋动骨,却也得喘上一阵。

这一次,刘光国不敢再隐瞵,硬着头皮上报〖中〗央。

大宋的军民还沉浸在北伐成功的喜悦之中,再加上刘光国此败于大局并没有什么妨碍,因此倒也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只不过,他的郡王爵位,是想也别想了。

徐六等宰执大臣商议,神武左军本来是从中原战场上下来,又即刻投入山东战场的,既然这次败回来,山东就暂且放着,稳固既得是要紧。这仗既不打了,总得将功罚过,首当其冲的就是淮南宣抚使刘光国。

战败,这责任是无论如何逃不掉的。秦桧就提出,将刘光国由太尉降为节度使,贬官一级,算是惩罚。

可其他人却不同意,若单纯只是战败,降一级勉强说得过去。可刘光国犯的事就此一件么?

此前的杀俘屠城,又杀害良民冒充人头,惹得台谏的官员们弹劾个不休,若他战胜,收复山东全境这事也就不提了。但如今战败,新账旧账可得一起算。徐良也是这个意思,拟出一个方案上报皇帝。

刘光国从太尉降到上护军,从正二品降到正三品,于其职衔前加“权”字,亦即“权淮南宣抚使”这就是警告他说,你现在只是暂时代理淮南宣抚使,再有岔子……

老实说,徐六这个方案已经是考虑到刘光国“国丈”的特殊身份了。如若换了旁人,战败之后,丢失兵权的也不在少数。皇帝这次没办法,想庇护也没门,刘皇后自知非如此,不足以平息议论,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对徐六很是不满。感觉这位平章军事重事,有意在和刘家作对。刘家当初算是西军中一大将门,这西军将门之间,互相攀比竞争是常有的事,刘皇后就认为,徐良和刘家作对,就是仗着徐家如今是第一大将门,在打压刘家。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原不足为奇,可这个女人要是皇后,那就不一样了。

事情到这里,该是告一段落。宋金两国各自整军蓄力,待异日,是南下,是北上,各看本事。可无风起浪,在神武左军败退之后不久,从马五军中就派出了一个使者到刘光国的帐前,传达了一个消息。

刘光国得知此讯后是大喜过望!为什么?只因马五给他传来的消息是,宋金两国鼻年交兵,以致赤地千里,饿殍漫野,放眼望去,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苦的终究是百姓。两军打了二十来年,都是人困马乏,力不从心,不若化干戈为玉帛,舍弃新仇旧恨,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讲和了罢。

马五向刘光国派出使者,不过是为试探口风,倘若南方也有意,大金国才好派遣正式的使团。但后者收到消息以后,首先想到的是,封王一事或许还有转机。于是乎,他不按套路出牌。这么大的事,他本该按程序,上报到中书,或者枢密院。可刘光国却绕开这一套班子,

偷偷派家仆回杭州,将此事首先报告给刘皇后。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被(棉袄?),哪怕这个女儿作了母仪天下的皇后,作了国母,可父母在她心目中,还是父母。收到父亲的消息之后,刘皇后就鼓捣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