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我是师长范哈儿> 第三十六节 要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六节 要人(2 / 2)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更新时间 2021-07-13

上海滩藏龙卧虎,自己这位太太,看来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这么个地方小心谨慎一点,确实还是很有必要的。

等张芬满意的离开,范哈发现沈副官还没回来,静下心来想想,突然觉得,自己手上可用人太少,似乎应该再雇佣一些人手了。

虽然身边已经有沈聪和大量警卫营的士兵,但除了沈聪勉强还能一用,其他人大都只能打打杀杀,具体事务基本执行不了。

而现在手上需要处理的事情,却是增加了不少。

仅仅是那些已经增值房子,就需要一批人去看管。他并不准备长期持有等房价的最高点,而是想在价格涨到适当的高度后,就及时出手,换取现金来完成购买军火的人,所以那边随时都要有专业人员盯着。

范哈在上海的人脉,除了杜月笙外,就只有他新认不久的老师,后来“仁社”的老头子张仁奎了。

张仁奎,号镜湖,山东滕县人。早年贩私盐为生,加入青帮,为大字辈人物。他才是上海滩,真正最牛的青帮老大。

北伐战争兴起后,张仁奎出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出谋划策,颇有赞助。据他的得意门徒韦作民私下透露,蒋介石曾在上海经人介绍拜张仁奎为师入帮。1928年10月,张仁奎在南通收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华探督察长黄金荣为徒,真正坐实了青帮第一大佬的位置。

张仁奎门下三四千个徒弟,其中有杨虎、蒋鼎文、韩复榘、陈铭枢、黄琪翔、孙桐萱、张镇、黄金荣、董显光、郑介民、韦作民、张竞立等。据说只有社会上层人物即文职是特任、简任、荐任以上者,武职是将校以上者才有资格加入仁社,故有“一时国内海外群英并集于夫子之门墙”之说。

而原来的范鹏举,在上次来上海的时候,恰恰就是被老头子收为了关门弟子,和杜月笙、黄金荣同辈。

只是他毕竟拜师完,除了待在上海的杜、黄两人还比较熟悉,那些南京担任高管的“师兄”们,却基本不熟。

而且他的这些同辈师兄,大都身家显赫,有好事时,估计大家可以凑在一起乐和乐和,锦上添花也很乐意。但真要想要求他们帮忙了,那肯定还得看他们心情。

唯一的例外,就是杜月笙了,他不仅在上海滩手眼通天,而且绝对讲道义,好结交,最乐于帮助圈子中的人。

杜月笙出师已久,其实有自己的独立社团,有自己的弟子,他们组成的就是“恒社”。

恒社规模比仁社小了不少,但八百弟子中,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其共同特色为知识份子居绝大多数,人人拥有身家或事业。譬如说骆清华运筹帷幄,每则必中,陆京士、朱学范在政治和工人运动上是杜月笙的代表。工商业方面则恒社弟子里另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乐为驰骋。除上述发起人中若干青年工商巨子外,还有国信银行经理王叔和、安乐纺织厂长王得民、中华铜厂总经理余中南、祥生交通公司总经理周祥生、复兴实业公司总经理侯国华、英商电车公司买办胡于舆、鼎新染织厂总经理姚义璋、鲍利造纸厂总经理徐大统、协大祥总经理孙照明、杭州纱厂董事长张文魁、海新企业公司经理章剑慧、中华造船机器厂总经理兼厂长杨俊生、俊大华行和大华造纸厂总经理叶荫三,

凡此俱为经常接近的核心人物,他们在上海工商界是引人瞩目的新锐工商业家,各自建有雄厚的事业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庞大事业,便构成了恒社的卫星组织。

相比仁社的那帮高官显贵,范哈觉得,他还是更乐意求助杜月笙手下恒社的这帮子精英人才。

看来,自己还是得再麻烦这位师兄一次了。

也不用每次都亲自找上门,一个电话挂过去,杜月笙那边就答复过来,让他手下第一号大将杨管北过来,帮忙挑几个人给范哈儿使唤,事情办完了,或者中途对这些人不满意,直接赶他们回来就是。

如果有事情杨管北解决不了,再直接找他就行。

总之一句话,在上海滩,你范老弟的事情,就是我杜月笙的事情,有问题直接找我。

因为最近刚刚完成了一笔烟土交易,杜月笙心情正爽,对于送这批烟土来的范哈儿,也显得格外客气起来。<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