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三章 东南佛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三章 东南佛国(2 / 2)

大宋的天空 墨尚花开 更新时间 2023-04-16

永明延寿大师,出生于唐天佑元年(904)十一月十七日,俗姓王,讳延寿,字冲玄,号抱一子,江苏丹阳人,后迁居浙江余杭,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亦为法眼宗三祖。

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十六岁时,曾著《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镠。青年时即信仰佛教,悟得“世事无常”之理,戒杀放生。

曾为余杭库吏,吴越王

钱元瓘时,二十八岁的延寿大师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常生慈悯心买了放生,自己俸薪用完,就用库银买动物放生,后被告发,被判处死罪,押赴市曹处斩。面对砍头,延寿大师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刽子手的钢刀砍到大师的脖子,如同砍在石头上,刀头立马断掉,监斩官和在场的众人,深感神奇,如此砍了三次,刀头断了三次。刽子手不敢下手了,监斩官立即通报吴越王钱元瓘。吴越王觉得不可思议,心生敬佩,赞其慈心善行,便将延寿大师赦免释放。

被释放后,延寿大师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这一年是后唐长兴四年(933),大师三十岁。

大师出家后,“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白天执劳供众,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

后来,到天台山德韶国师处修学禅法,发明心要。在德韶国师会中开悟,受法嗣,为法眼宗嫡孙。

《宋高僧传》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作偈子云:

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佛性乃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也在自然草木身上,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你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山河大地皆是佛陀清净的法身,都是佛性的显露。

掉落于地的并不是什么柴薪,天地间不论横的竖的也不是尘埃,山河大地乃至一切的一切无非自性妙用,所显露的,也全都是法王之身,与明觉法身无二无别。

一日,延寿大师阅《大智度论》,有则故事,让他感触颇深:世尊在世时,有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出家要有善根、福德、因缘,舍利弗不允许。舍利弗是阿罗汉,有神通,能上年,下年。他观察这老人世中,都没有种善因,所以不能出家。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告诉弟子们,这位老人在无量劫之前是个樵夫,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在惊恐之下,爬到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就凭这无量劫前,一声“南无佛”所种的一点善因,在无量劫后,缘成熟了,遇佛得度,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剃度出家,老人后来证阿罗汉果。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延寿大师深感世间为业报所系不得解脱的众生,唯有靠念佛才可以救度,于是印“弥陀塔”四十八万本,劝人礼拜、称念。

不久,延寿大师在忏堂绕佛时,见普贤菩萨现像在前,莲花在手,大师想起宿愿,内心进退未决,就写了两个纸阄,一纸为“一心禅定”,另一则为“万善生净土”。拈起七次,打开都是“万善生净土”,从此,永明延寿大师专注于劝人念佛,回向净土。

延寿大师住永明寺大道场,每日忏愿、坐禅、说法不断,夜里施食鬼神,白天放赎生灵,黄昏则往别峰绕佛,称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每于深夜时分,寺里大众都可听到螺贝天乐及大师念佛的音声。

延寿大师日日精进,以行百八件佛事为常课,并将所有佛事功德回向庄严净土,时人疑为弥勒菩萨下生。

钱俶赞叹道:“自古以来,求往生西方净土者,未有如此专精用功只人。”特地为大师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愿。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读诵《妙法莲华经》等大乘经典共达一万三千部,门下弟子有一千七百人,吴越王钱俶敕赐“智觉禅师”,世称永明延寿大师。为表明自己的旨趣,

大师作偈曰: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永明延寿大师劝勉大众老实念佛,以身作则,坐断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义学藩篱,精修万行,庄严净土。大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千年之后,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赞叹道:“此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是真正的迷津之宝筏,能够渡过生死苦海,是暗夜之明灯,能够指引众生走向修行成佛正道。

永明延寿大师集大乘佛法为一身,融通各宗、会归净土,持律精严,欣求极乐。大师也是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广搜博览,互相质疑,成《宗镜录》一百卷。对当时各宗派间之宗旨分歧,持调和之态度。高丽王见此书,乃遣使叙弟子之礼,并派国僧三十六人前来学法,法眼之禅风遂盛行于海外。

大师以华严一乘为究竟圆妙,以吾人灵明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

有一天,吴越王钱俶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来应供,一律平等供养。虽然是平等供养,上座的位子谁都不愿意坐上去,永明延寿大师是皇帝的老师,大家就请大师坐首席,大师也很谦虚,就是不肯坐这个首席位子。就在大家谦虚推让之际,来了一位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耳朵和尚,都不认识,看到大家在那里谦让,他就不客气了,径直往首席位子上一坐。

他往那儿一坐,钱俶心里就不舒服了,国师都没有坐首席,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出于对出家人的恭敬,他也没多说话。

打完千僧斋,众人散去,钱俶就问永明延寿大师道:“弟子今日供斋,可有圣人前来应供?”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前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大师道:“有啊!定光古佛前来应供了。”

钱俶惊道:“他是哪一位啊?”

大师道:“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

吴越王听后,满心欢喜,赶紧命人去追,要把大耳朵和尚请回来供养。

派出去的人一路到处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哪一条路走了?”后来在一个山洞里面,寻到了长耳和尚,寻访的人纷纷跪倒,顶礼膜拜,传吴越王旨意,请他老人家到皇宫接受供养。

长耳和尚摇头笑道:“弥陀饶舌!”意思是说阿弥陀佛你多嘴啊,泄露了我的身份!说完,长耳和尚就圆寂了。

这些人立马呆住了:“定光古佛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圆寂了。”

认定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延寿大师,定光古佛说的“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吗?这些人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

众人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钱俶,道:“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示现圆寂的消息,甚是失望,当知道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时,欢喜得不得了。赶紧去见永明延寿大师。

刚到门口,就见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跪倒奏报。

钱俶问他:“何事如此慌张?”

来人奏报:“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

这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

开宝八年(975)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明延寿大师晨起,焚香辞告众人,趺坐而化,时年七十二岁。

当时,南唐已亡国,大师为吴越生民计,留遗嘱给钱俶:“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

中国净土宗历代祖

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目前有十三位祖师,永明延寿大师被推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十三位祖师名号是:

初祖慧远大师、二祖善导大师、三祖承远大师、四祖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六祖延寿大师、七祖省常大师、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藕益大师、十祖截流大师、十一祖实贤大师、十二祖际醒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

永明延寿大师作为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后世便把大师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定为阿弥陀佛的圣诞。

太平兴国元年(976),弟子们在大慈山为大师立舍利塔,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

后来有位临安来的僧人,来到大慈山大师舍利塔,常年绕塔经行。众人问他原因,他说:“我病入膏肓,魂神来到地狱,见阎罗王等众,都在拜殿左的一僧人像,问了之后才知道,这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他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阎罗王重其德行,故而画像礼拜。我仰慕大师,特地来此绕塔礼拜。”这也是净土宗史上的一大奇闻。

咸平元年(1000),宋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崇(1106),宋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

清代雍正皇帝又加封永明延寿大师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初,吴越开国君王钱镠立国杭州,御治东南,就以“保境安民、信佛顺天”为基本国策。吴越国三,建造的寺塔倍于其他九国,一时之间“杭之俗,佛于钱氏结庐遍人境”,吴越即以“东南佛国”之名,声震华夏。至宋室南渡,杭州作为宋之都城,更是推动佛教的发展。

永明延寿大师住持净慈寺之后,净慈寺前后左右佛刹林立,成为杭州最大的寺院群。晨钟暮鼓,梵呗相闻,人称南屏山为“佛国山”。

山外滚滚红尘,进香的、买卖的、行医的、耍戏的,谋生的,摩肩接踵,市声沸鼎,人流不息。商人们看到了商机,纷纷卖起了钱塘《地经》,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导游图。

山内清凉世界,风声雨声钟鼓声木鱼声诵经声声声入耳,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吴越国内,一派经声佛号,市井繁荣,和谐安宁。对于身处中原的大宋皇帝赵匡胤来说,他要的是一统华夏,四夷来朝,万邦来贺。开宝八年(975)三月,从南唐并入大宋版图的那一刻起,赵匡胤想的最多的就是吴越何时归宋。

这天,钱俶收到大宋皇帝赵匡胤的一封来信,让他顺着大运河一直北上,到开封玩上几天,一块好好聊聊。<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