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六章 暗流涌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六章 暗流涌动(2 / 2)

大宋的天空 墨尚花开 更新时间 2023-04-16

在防御上,洛阳完全可以依靠三川河谷周围的地势来布置防守,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时,于京都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

西面函谷关,扼崤函之险;东面虎牢关,扼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还有被称为洛阳第一关的旋门关;南面龙门伊阙,扼嵩山与熊耳山之间伊河河谷通道,还有太谷关,控制着嵩山与万安山间的峪谷;北面孟津关、小平津关,可扼黄河渡口。另有广成关控制汝河通道,轘辕关控制颍河通道。

洛阳八关,自成天险。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除了长安,很多王朝都选择洛阳作为自己的都城,原因皆源于此,易守难攻。..

再看东京开封,赵匡胤一直心存余悸。开封地处大平原,四通八达,一马平川,除了北面的一条黄河之外,它的周边没有任何山川、要塞可守。到了冬季,黄河水势退去,河面结冰,京师将无一险可守。如果大辽铁骑南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直达开封城下,一旦敌人进攻京师,帝国将岌岌可危矣。

多年以来,防御京师,全靠驻扎的百万禁军。官府每年还要从地方上抽调精锐进入禁军,禁军全部养在京师,这百万张嘴是要吃饭要发军饷的,京师的补给只能依仗漕运,政府压力山大啊。如果迁都洛阳,可以裁却一部分防御的士兵,省却这些冗兵麻烦。

明太祖朱元璋有次扔了根带刺的木棍让朱标去捡,朱标不敢动手,朱元璋捡起来用手把木刺一一拔掉,然后交到朱标的手上,说“我杀这么多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样你做起皇帝来才安全。”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也不想把荆棘丛生的皇权权杖交给自己的接班人。

自己的亲兄弟,晋王赵光义,经过多年的经营,如今早已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与朝中诸多高级将领过从甚密,一批

大臣依附于他,汴都已经让他经营得水泄不通,若他振臂一呼,文武百官必定响应,这是必然的,自己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为了京师的防御安全,赵匡胤正好有迁都的打算,若能借迁都的机会,增加一些新人,调动官员岗位,可以顺便剪除赵光义的羽翼,摧毁赵光义的内部防线,为太子继位扫清障碍,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政权危机。

深思熟虑之后,赵匡胤当即决定:他要迁都洛阳,并打算就此留在洛阳。他第一个想要商量的人就是赵普。

赵普觐见,听完赵匡胤的决议,赵普举双手双脚赞同,“迁都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很多王朝都这样做过,比如西周时期,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今西安)迁都洛邑;隋炀帝杨广从大兴(今西安)迁都洛阳;女皇武则天从长安迁都洛阳;后晋皇帝石敬瑭也迁都了,不过他是把都城从洛阳迁到了开封,结果,石重贵被大辽掠至北国,到死没回来。”赵普跪倒向皇上第一个表示祝贺。

◆山河在德不在险

听到皇上要迁都的消息,晋王赵光义心里着实一惊,大宋这些官员们也不乐意了。

文武百官大多已经在开封买田置地,安家落户,要迁都,他们就要跟着搬家,还要卖地买地,又要有很大的开销,因此,考虑到个人利益得失,很多人打心眼里不想迁都。

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上书“陈八难”,言道:“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此论一出,群臣附和。

都指挥使李怀忠也向太祖进言:“东京地处水运交通枢纽,惠民河、广济河、汴河等相交于此处,同时淮河又与汴河相交,漕运可谓四通八达,每年运输粮食几百万斛,京师全依靠这条水路得以补给,陛下若要迁都洛阳,将从何处获得粮食?况且国库、禁军都在东京,根基牢固,不可动摇。”

赵匡胤道:“我之所以想迁都,并没有别的意思,迁到洛阳只是第一次,第二步是要往长安迁,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太祖的态度很明确,迁都洛阳是大事,其余的都是小事。

赵匡胤预料到,迁都肯定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都不愿意,而且是强烈反对。心中大为不悦,一时犟驴脾气上来了,干脆就在洛阳住下,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晋王赵光义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便前去觐见,劝皇上回京,赵匡胤依然坚持要迁都,赵光义问道:“陛下为何要迁都?”

赵匡胤道:“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赵光义反驳道:“山河在德不在险。”山河险要,看似固若金汤,如果君王不修德,到时候再坚固的天险城防都救不了他。

赵光义给自己的哥哥扣了个德行的大帽子,赵匡胤顿时语塞。兄弟二人,一个有说不出的苦衷,一个心怀不轨,各有各的算盘。

赵匡胤感慨道:“冗官、冗兵、冗费,不出百年,民力必将殚矣!”太祖预料到,京师养军维护安全,不出百年必耗竭民力。

老鸟为了护佑自己的孩子,都会给小鸟建设一个安全可靠的巢,这样风雨来的时候,才不会受伤害。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赵光义没有去想赵家后世子孙是否个个都是治世明君,古来荒Yin无道的昏君、才大志疏、不务正业的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就说那刚刚亡国的南汉、后蜀、南唐,这些后主都能与其对上号。

治国当然要有德行,古来帝王讲究宽厚仁慈,然而也会杀一儆百。国都就是老皇帝为新皇搭设的最安全的巢,有一天子孙德不配位的时候,

山河之险或许能救命。南唐如果不是凭借长江天险,早在二十年前就被周世宗柴荣给灭掉了,哪里还要等到现在。赵光义这么说,无疑是不想让老大动自己在东京的根基,作为大宋二号人物,江山是谁的,到底谁在给谁打工,现在还不好说。

赵光义继位后,他的子孙果然贯彻他的思想“山河在德不在险”,拒不迁都,没想到的是,赵光义的这句话竟是个伪命题,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子孙。一百多年后“靖康之耻”发生时,赵家皇帝才明白太祖皇帝迁都是多么的高瞻远瞩,然而已经悔之晚矣。

西京洛阳,赵光义一天也不想多待,虽是皇弟,这里跟他的童年没有丝毫关系,自己的出生也不是这里。于是,赵光义接着又道:“皇上离京一月有余,北方大辽和北汉,无一日不在虎视中原,南方吴越依然心怀叵测,皇上应早日回京为妙。”

心有不甘的赵匡胤这才决定起驾回京,但迁都计划还没完。

回到开封,赵匡胤下诏赏赐本次西巡的有功官员:增加晋王赵光义的食邑;赵光美、赵德昭都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增加赵德芳食邑;薛居正、沈义伦加封光禄大夫;枢密使曹彬、宣徽北院使潘美加封为特进;吴越国王钱俶增加食邑;朝廷内外的文武官员都得到封赏,提升了官阶。同时,赵匡胤颁布诏令:官吏每十天休假一天以休息沐浴。

赵匡胤的贴身太监王继恩,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被一位姓张的人收为养子,取名德均,后周周世宗显德年间净身入宫。在大宋一统天下的战争中,王继恩随军南下。开宝年间,恢复本宗王姓,赵匡胤为他赐名继恩。

王继恩出身低微,这也养成了他投机取巧、善于逢迎、狡诈多变的性格,凡事都从对自己是否有利考虑。这种德行,他能跟赵光义背地里搞得火热,一点都不奇怪。可以说,赵匡胤任何的风吹草动,甚至是说梦话,第二天,赵光义都会了如指掌。王继恩能这么做,只能说明赵光义的思想工作做得好,政治的触角可以伸到任何他想达到的地方。没有赵普的朝廷,赵光义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一个在你身边天天低眉顺目、唯唯诺诺的人竟然如此阴险,赵匡胤可以征服整个世界,打败任何强敌,唯一能打败他的就是亲情。

赵匡胤迁都不成,却同时惊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赵匡胤,另一个是赵光义。赵匡胤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讲话竟然不好使,没人听;赵光义没想到,老大会来釜底抽薪这一手,搞得自己措手不及,让自己如此的被动。似乎波澜不惊的大宋朝廷,内部已经暗流激荡。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月明之夜,紫禁之巅,两位无形剑客,一场关于皇权的功守道,激情上演。与此同时,一则关于传位的小道消息,煞有其事地在汴都传开了。<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