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大宋的天空> 第八十六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六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2 / 2)

大宋的天空 墨尚花开 更新时间 2023-04-16

解决问题的勇气?既能作茧自缚,何不破茧成蝶,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能不能行。

这里面,我们要说一件事情,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眼前发生的某件事,自己似曾经历过,但是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在哪儿经历过,很快,这种感觉瞬间就消失不见了。有人说,这兴许是我们的灵魂在投胎前,有看过接下来这一生的整个剧本。这个剧本会在我们出生后的那一瞬间全给忘了,因此,任何的似曾相识似乎都不值得奇怪。如果我们看过了剧本,依旧选择投胎,说明这一生一定会有一个极其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历经磨难,去拥抱它,拥有它。所以,请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人生。老人言: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这个理。

司马懿要不是因为活得久,熬死了诸葛亮,活过了曹家三代人:曹操、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的孙子曹叡,也不会有后来的西晋王朝,司马懿死后也不可能被追封为宣皇帝。

南京燕子矶,有一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立的救命木牌,木牌两面写着“想想死不得”,给那些想在此处了结余生、撒手红尘的轻生者以当头棒喝,很多来这里投江的人看到木牌,从而死念顿消,悬崖勒步,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苦难是一所大学,它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否极泰来,有些时候,再坚持一下,一切就好了!佛家讲“自杀是最大的杀生”,如果轻易地放弃生命,等做了傻事,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赵德昭,赵得招,此时也认为自己没招了。皇上都已经说了,“等你当了皇帝再封赏,”老叔这是怀疑自己要跟他争皇位,如果自己不死,按照赵光义的脾气,他也会派人送来一壶毒酒。一山不容二虎,如今已经到了“有我没他,有他没我”的地步。

“我将何去何从……?”赵德昭一遍一遍地质问着自己,最是无情帝王家,如果有来生,他宁愿不要生在帝王之家。

既然遭到赵光义的怀疑和猜忌,与其被人所杀,不如自杀,自杀还能不拖累自己的妻儿。

史载,赵德昭一共儿子:长子赵惟正,次子赵惟吉,三子赵惟固,四子赵惟忠赵惟和。无错更新@除次子赵惟吉明确记载其生母为“郑国夫人陈氏”外,其他四子都没有说明他们是谁所生。韩国夫人王氏嫁给赵德昭才仅仅一年的时间,生一子的可能性比较大,史书上没有记载赵德昭另外三个儿子的生母是哪一位。

为自证清白和维护尊严,赵德昭决定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宋史》就一句话记载:“德昭退而自刎。”这是官方给与的说法。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赵德昭回到府中,问侍从带刀了吗,侍从回答说王府之内不敢带刀,于是赵德昭跑到洒楼,把门反锁,用削水果的刀自刎而死。

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德昭好啖肥劕肉,因而遇疾不起”,说赵德昭喜欢吃肥猪肉,吃多了把自己身体吃坏了,结果中毒而死。天下养猪吃肉,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也没听说过,谁是吃猪肉给毒死的,很明显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显然是在掩盖赵德昭的真正死因。

关于赵德昭的死法,还有一种说法出自野史,说赵德昭回到府中,当晚中毒而死,下毒的人不用说,除了赵光义,天下哪里还能找出第二个人选。

太平兴国四年(979)八月二十七日,年仅二十九岁的一代贤王,“玻璃心”的赵德昭因为这样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送了命。这一天,汴河水在宋城(赵匡胤当年的封地,宋朝名字的由来地)汹涌着,夺堤而出。

“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赵光义闻讯,又惊又悔,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道:“痴儿何必这样呢!”

赵光义明面上是在哭,实则肚子里乐开。

了花,终于又扳倒了一个政治强敌,他此时流的不过是鳄鱼的眼泪罢了。干嚎了几声,赵光义转身就起驾离开了,下令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赐谥号为懿,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赵德昭一死,封赏将士的事,就没人敢再提了。

◆满城大捷

为了报复宋军的进犯,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初三,辽景宗耶律贤派遣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率领十万铁骑自南京(今北京)分两路南下,企图攻占镇州。

东路军由韩匡嗣、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率领,沿平原开进;西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沿山后南趋,九月三十日,辽军进抵满城(今河北保定满城区)集结。

赵光义在高粱河战败,料定辽军必将反攻,南撤时,在镇州、定州、关南这些要冲之地,全都设下重兵防守。赵光义定下的总体防御战略是:“会兵、设伏、夹击之”,将定州、镇州、关南三地的军队汇集起来,集中兵力,共同防御。同时准其便宜从事,并授阵图予诸将。为彻底阻击辽军南下,八月十六日,赵光义又派遣潘美驻屯河东三交口,抵御山西南下的辽军。

接到辽兵进犯的消息,按照赵光义的“会兵、设伏、夹击之”战略,镇州都钤辖(河北前敌总指挥)刘廷翰率部急行军二百余里,列阵于徐河(今满城区北部的漕河)南岸;关南守将崔彦进率所部自关南北上黑芦堤(今河北容城西南)北转向西进,沿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潜师辽军侧后,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很快,镇州兵马钤辖李汉琼、定州守将崔翰、孟玄喆也领兵赶到徐河岸边。@·无错首发~~

赵光义在布置河北防线时亲授阵图给众位守将,要求众将按照阵图排兵布阵,指挥打仗。八万宋军瞬间集结到徐河南岸,崔翰下令按赵光义所授阵图,布下八个方阵,以此阻止辽军渡河南下。

赵光义太高估了自己,高粱河一战,他还没吸取教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种理想当中的事想想可以,千万别当真,好奇会害死猫,蹩脚的军事指挥,再结合这种纸上谈兵的战法,那可是在拿八万宋军的性命开玩笑。

同时,宋军的总指挥也不符合常理,低级军官(都钤辖刘廷翰)代表皇帝指挥高级军官(定武节度使孟玄喆、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等),谁敢不服,那就是抗旨不遵,赵光义的用意或许是想让自己不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仍能牢牢控制前线的军队,不在前线,胜似前线。

光禄大夫赵延进登高远望,发现辽军骑兵“东西亘野,不见其际”,宋军按照赵光义的部署分为八阵对峙,每阵之间间隔百步,相当于一百米,力量过于分散,容易被敌人分割歼灭。

赵延进不看不当紧,一看吓一跳,宋军八个方阵,各自为战,这是摆明了要让人家分开了屠杀,一根筷子轻轻掰折断,一捆筷子才能牢牢抱成团,才更有战斗力。

赵延进立即向崔翰建议,马上改八阵为二阵,集中兵力对敌,否则无力阻挡契丹铁骑的横冲直撞,如果被敌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那就惨了!

赵延进道:“主上将边事委托给我们,不过是期望克敌制胜罢了。如今敌人兵力如此强大,而我军零星分散,气势相差甚远,如果敌军挟势围困,将要如何应对!我们不如合军进击,可以决一胜负。如果违背诏令能获胜,不比丧师辱国更强吗?”

定州知州崔翰犹豫不决,恐怕违反了皇上的命令不好交待。道:“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当初赵光义想要征伐大辽,众将都不表态,只有崔翰站出来,力挺赵光义,结果,宋军损兵折将。

赵延进道:“倘有丧败,那我独当其责!”

危急关头,镇州都监李继隆当场拍胸脯表示:“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监军大人都表示愿意承担兵败的。

罪名,崔翰终于下定决心,将八阵改为二阵,前后呼应,宋军士气大振。

这场仗打得有意思,如果说大宋皇帝是个蹩脚的军事指挥家,辽方主将韩匡嗣也好不到哪里去,此人也是一个军事门外汉,毫无战场经验,跟赵光义半斤对八两。

这边,宋军变八阵为二阵,需要准备的时间,为了稳住辽兵,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崔翰便遣使赴辽营以诈降计诓骗韩匡嗣。

耶律休哥认为宋军虽然经过高梁河的败仗,并未大伤元气,劝韩匡嗣严阵以待,防止宋军使诈。韩匡嗣为人傲慢,他的耳朵听不进任何人的规劝,辽军由此放松了警惕。

接着,假装投降的宋军按约定开始渡河,韩匡嗣得到信息,还在做着美梦,渡过河的宋军突然发动袭击,韩匡嗣登时目瞪口呆,感觉自己被耍了,一时间慌了手脚。

辽军慌乱而溃,韩匡嗣引兵向西败逃,在西山设伏的崔彦进,再次重创辽军,韩匡嗣残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

宋军大获全胜,追击至遂城,杀敌一万多人,俘获战马千余匹、老幼三万口,另缴获众多牛羊、铠甲、车帐等不计其数。_o_m

耶律休哥本来就有防备,临危不乱,率所部且战且退,安全撤回辽境,辽军才得以保存一支有生力量。辽西路军耶律善补听闻韩匡嗣兵败,亦收兵而还。

满城之战是宋辽战史上辽军首次主动入侵宋境的一场战争,宋军在颇为不利的局面下以弱胜强,违反圣旨用兵,取得前所未有的大捷,化解了河北镇州、定州、关南防线的军事危机。

此战,宋军斩杀辽军上万人,俘虏三万多人,辽军十万大军损失过半,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元气。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宋史》中竟然一笔带过,或许是认为自己使诈侥幸打赢的,这种事并不光彩的原因。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也只是做了如下记载:“三战大破之,获人马、牛羊、铠甲数十万”。

“冬十月庚午,捷书闻,手诏褒之。”得到满城战报,赵光义大喜,没有追究诸将的责任,也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发诏褒奖众将。赵延进因功迁升为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终得封赏

满城大捷,赵光义又有了吹嘘自己用兵如神的资本,大咖一高兴,就喜欢在朋友圈发发红包,皇上一高兴,臣子们的福利就来了。

赵德昭死了,收买人心的事情现在该轮到赵光义自己做了,此时的赵家皇帝,满脑子都是除掉政敌之后的酣畅。平定北汉有功的将士们,你们有福了,十月二十九日早朝,新鲜出炉的封赏来了。

齐王赵廷美进封为秦王;宰相薛居正加官司空;次相沈义伦(因避太宗赵光义名讳而改名沈伦)加官左仆射;次相卢多逊兼兵部尚书;检校太师曹彬兼侍中;楚昭辅、崔彦进、李汉琼都加官检校太尉;南院使潘美加官检校太师;大内部署王仁赡加官检校太傅;给事中石熙载加官刑部侍郎;大将白进超、崔翰、刘廷翰、田重进、米信都领诸军节度使,文武从臣皆升官晋爵,三军将士补发赏银。

一场沸沸扬扬口水不断的求封赏事件,至此画上了一个充满遗憾的句号。

除掉了赵德昭这颗眼中钉肉中刺,赵光义的算盘还没打完,他想要的是一家独揽大宋皇权。按照昭宪太后的遗命《金匮之盟》约定,在他的身后,还有四弟秦王赵廷美和大哥的幼子赵德芳排队等着接班呢。若想皇位在他赵老三这一系传承,他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