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大宋的天空> 第八十七章 一战封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七章 一战封神(2 / 2)

大宋的天空 墨尚花开 更新时间 2023-04-16

适逢乱世,枭雄并起,杨信总要找个靠山,河东节度使刘崇,是北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势力比较大,杨信就把大儿子杨崇贵,送到太原刘崇处做人质。为避刘崇之名,改“崇”为“重”,称杨重贵。

杨家一直以中原政权为正统,杨业到太原供职不久,郭威在开封建立后周,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杨信归附后周,杨业及其妻折赛花落籍北汉。杨家父子分居两国,各保一方,从此成为两条道上的人。

杨业对刘崇忠心耿耿,而且武艺高强,是难得的人才,北汉皇帝刘崇非常喜。

爱杨业这孩子,就让他拜在太子刘钧的门下,成为刘钧的养子,自己的养孙,赐姓刘,改名刘继业。@·无错首发~~

杨业家传的是三十六路梨花枪,但是杨业却喜欢用刀,在北汉,他遍访名师,遇到江湖异人金刀祖师,学会了八十一路金背砍山刀,征战沙场所向披靡,人称“金刀令公”刘继业。

以骁勇著称的杨业先是担任保卫指挥使,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杨业一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为北汉效力,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北汉人称其为“无敌”。

《宋史》中提到,宋军几次与杨业(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杨业的失败告终。如杨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杨业跳进护城河泅水逃跑,后来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

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杨业还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直到赵光义派刘继元亲自招降,杨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刘继业归降北宋,赵光义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同时恢复他的本姓杨,北汉没了,“继业”就不必了,改名单字“业”,称杨业。

所以说,《杨家将》中的头号人物老令公杨业,竟然跟大宋对抗了将近三十年的北汉功臣名将,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忠的君是北汉的君,报的国是北汉国,这或许是那些说书人觉得最尴尬的事。

如果说杨业在北汉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那就是他是北汉晋北边防的抗辽英雄,“无敌将军”。

射雕引弓,策马大漠孤烟,有良人相伴,要什么繁华三千?杨业戍守边关,夫人折赛花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教授子女武艺。

历史上,杨业有七个儿子,《宋史•杨业传》载:“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后改名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杨业死后,朝廷将他的儿子供奉官杨延朗升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官延浦、延训同为供奉官,延環、延贵、延彬同为殿直官。

杨家七子,到底谁是老大?

大多数人认为杨延昭名列次子之前,首先受封,当为老大;也有人说,在陈家谷口战死的杨延玉是老大,之所以把杨延昭放在前面,是因为他最有名,而且官位高,故列于前。历代传说中,认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

杨延昭到底算老几?史书中没说明,杨业何时出生,史书也没有说明。不过,我们根据史书记载推断一下,《宋史》载:“(杨业)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要行加冠礼,因二十岁的年纪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是乾祐四年(951)。杨业弱冠追随刘崇,假定951年,杨业任保卫指挥使是二十岁,那么958年杨延昭出生时,杨业已经二十八岁。

如果杨延昭是老大,他下面还有六个弟弟,杨七郎出生时,杨业起码已经四十多岁了。可见,说杨延昭是老大,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杨延昭排行老六,倒是很有可能,若是这样估算,杨大郎出生时,杨业至少已有十八岁了。

如果杨延玉是长子,一切就好解释了,上阵父子兵,史书上记载,杨延玉一直跟随杨业作战,直至战死疆场。按照常理,杨业有长子,不可能带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南征北战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杨延玉是大郎,杨延昭作为杨六郎是实至名归。

民间口口相传的杨家七子: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安、四郎杨延辉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名字真正对上号的只有六郎杨延昭,其他的都是浮云。

说来也怪,杨家七子都对杨家祖传的三十六路梨花枪情有独钟,对杨业成名的金刀反而没什么兴趣。

杨家枪法,杨延昭同杨延玉二人。

学得最好,杨延昭得了枪法的一个“巧”字,杨延玉得了一个“猛”字,兄弟二人从小就随父亲征战疆场。

杨业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在朝廷任武职,但没有出战的记录,历史上明确继承杨业衣钵的,只有六郎杨延昭。同杨业一样,杨延昭威震边关,宋真宗赵恒称赞为“治兵护塞有父风”。

太祖皇帝赵匡胤,字元朗,由于要避讳,杨延朗入宋后改名杨延昭。

也有史籍记载说,宋真宗赵恒梦见神人指引,告诉他赵家祖先是赵玄朗(民间传说的财神爷赵公明)。@*~~赵恒追尊赵玄朗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所以财神爷赵公明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位被封为皇帝的神仙。

赵玄朗被封为皇帝后,玄、朗二字成为世人的避讳,孔圣人的封号“玄圣文宣王”也被改为“至圣文宣王”。由于要避讳财神爷赵玄朗,杨延朗后来改名杨延昭。

延昭这个名字,取“天日昭昭”之意,发誓要为父亲杨业的死讨回公道,昭雪冤屈,他就是《杨家将》演义中著名的三关大帅六郎杨景杨延昭。

关于杨六郎的名字来历,有学者据《大象列星图》中关于星象的解释做出推论,南斗六星固主兵机,为大将之象,而作为大将之象的北斗第六星主镇幽燕北方,杨延昭长期对付燕地辽军,辽国人把杨延昭看做是他们的克星,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因此称他为杨六郎。辽国人是不是这么想的,没有人知道,这只是宋人单方面的推测。

成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带领七个儿子:大郎延玉、二郎延浦、三郎延训、四郎延環延贵、六郎延昭、七郎延彬,在与辽军的对阵中,节节胜利,捷报频传,杨家将的威名,不胫而走,响彻北疆。

◆雁门关之战

由于赵光义的主动挑衅,按下了宋辽之间的战争开关,这个开关一开,谁都不可能会主动投降认输,战争就成了宋辽双方的家常便饭。

太平兴(980)三月二十日,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雁门关进发,这是大辽的第二次大举南侵,时间相隔满城之战仅半年。

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代县城北四十里处的雁门山中,万里长城有九座关隘要塞,被称为“天下九塞”,在这九座要塞里,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大小战争两千多次,雁门关见证了从西周以来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穆天子西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等等,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内外,多次大败匈奴。

此时的雁门关也成了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

辽兵十万南犯雁门关,接到战报,主帅潘美立即召开战前会议。经研究决定,继续采用满城之战的南北包抄战法,由潘美率主力正面迎敌,杨业率敢死军,由西陉口出雁门山,绕道敌后,南北夹击,重创辽军。

计议已定,杨业留副将守卫雁门关,自己率“麾下数百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正在全力以赴进攻雁门的辽军,做梦也没想到,宋军会来背后偷袭这一手。

“杨”字大旗迎风招展,漫天遍野喊杀连天,辽军彻底慌了,“我的妈的妈,我的姥姥;了不得了,宋军杀过来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呢,哥哥兄弟,快点跑吧……!”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窜。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杨业决定先来个“斩首”行动。混战当中,他发现辽军旌旗簇拥之处,有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断定此人必是辽军主帅,于是带人杀了过去。

此人正是辽军统帅、驸马萧咄李,杨业抡起金背砍山刀杀至辽军中军,萧咄李的左右护卫哪里是杨业的对手,几。

下子就被杨业砍瓜切菜一般给收拾了。

没了护卫的保护,萧咄李就成了孤家寡人,他拨马就跑,杨业在后面就追。崎岖的山道,全是双方混战在一起的兵将,哪里能跑得了,杨业手起刀落,萧咄李顿时人头落地。

主帅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成了一盘散沙,全都无心恋战,十万大军不战自溃。潘美和雁门关守军见杨业袭击成功,也纷纷带兵杀出。

辽军大败,逃向云州(今大同),杨业挥军掩杀,生擒辽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缴获铠甲马匹无数。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自此以后,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辽军但凡见到“杨”字大旗,直接撤离,能躲多远就躲多远,毕竟,没有哪一个主帅想成为第二个被“斩首”的靶子。

杨业以数百骑袭击大辽十万大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至帝都开封,赵光义开心得有些模糊。尽管宋军在高粱河战役中以惨败收场,很快就在满城之战、雁门关之战中扳回了两局,总算挽回了颜面。

随战报一同寄到开封的还有一些将领的诽谤书,劾奏杨业之短。@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有胆有识,英勇杀敌,赵光义对自己钦点的这位杨副帅很满意,他将这些“谤书”封好,遣使送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同时提升杨业为云州观察使,兼任郑州、代州刺史,算是对杨业雁门关大捷的奖赏。

雁门关一战,辽景宗耶律贤在河东战场上又吃了一场败仗,而且损兵折将,这种窝囊气搁谁也咽不下去!既然河东有“杨无敌”,那就再回到河北好了,耶律贤决定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彻底打残打垮河北的宋军,好好教训一下大宋皇帝赵光义。

这次,他要御驾亲征。。<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