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大时代之1983> 第218章 硝烟弥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8章 硝烟弥漫(2 / 2)

大时代之1983 杨叛儿 更新时间 2021-07-24

如果不是因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发行渠道是由向面的扩散的话,那就可以真的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了</p>

一般情况下,图书的销售是一个波动性的曲线,在发行的前三个月销量是最好的,之后就会陷入平淡。而现在《士兵突击》发行才仅仅一天</p>

于是杭建在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们商量了近一个时之后,再次做出了决定腼第二版直接印刷四万册</p>

于是《士兵突击》发行的首日晚上,四个印数的《士兵突击》开始在印刷厂中火力全开。</p>

而就是这,一直守在印刷厂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发行部部长依然不停的向印刷厂的厂长不厌其烦的叮嘱着。他左叮咛右嘱咐,就是要求印刷厂一定要保证工人、纸张和设备都处于等待的状态之中。</p>

“只要你们接到我的命令,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里再次加印哇!”</p>

看到《士兵突击》在上海市的销售盛况从手下员工哪儿听已经有好几个书店的负责人已径直接乘着汽车赶来上海的消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老部长觉得心中没底</p>

只加印四万册能够了吗?</p>

第一次印刷的五万册《士兵突击》,是按照地域来分配的,比如山西省安排了四千册,那么山西的省会太原就会分配到一千多册,其余两千册就被诸如大同、运城、榆次等大一的城市分害掉,像县城之类的新华书店很可能只分配到十多本。</p>

而第二批的四万册根本没有走出华东地区,头天晚上连夜装订好的书第二天一早就送到上海的各大书店了。而剩下的书还没等从印刷厂里出来,就已经遇到等在印刷厂外面从华东各地赶来的书店负责人。</p>

他们正一手拿着订单另一只手吆喝着提货的大汽车倒进去赶紧装书。</p>

好嘛,这四万册的《士兵突击》还没有搬回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仓库就要被劫走了。</p>

无奈之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发行部老部长只得在印刷厂的大门口办起了公。</p>

这场面真的是蔚为壮观</p>

订了货的书店安排汽车在印刷厂门口等候,书装订好一批就运走一批,络绎不绝,前仆后继。</p>

三百册</p>

五百册</p>

两千册</p>

又是一天时间,四万册全完。</p>

劳累了一天的老部长一边整理着手中的票据一边回过头苦笑着对印刷厂厂长:“兄弟,啥也别了,你就再印个五万册吧………不不,要十万册。”</p>

</p>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老部长认为十万册应该差不多了。</p>

而实际情况也正如他猜测的那样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随着运往全国各地的《士兵突击》纷纷上架第一次印刷的五万册新书刚上架还没等溅起一阵水花,就迅速被读者们抢购一空。</p>

这些被嗷嗷待乳要求买书的人们逼迫着的书店负责人一边兴奋的应承新一批的书马上就到,另一边却直接将电话拨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发行部去</p>

喂,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吗?这里是…新华书店啊,《士兵突击》还有没有了?再给我进五百册</p>

新华书店全国各地都有,一个大城市最少有三四家书店,城市、县城也都有自己的新华书店,如果每一家书店再要五百册电话,那需要多少书啊?</p>

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有些头大了。</p>

而寄到《文汇报》要求购买《士兵突击》的读看来信也有大几千封,有一些性急的读者直接就将钱汇到了《文汇报》编辑部。</p>

硝烟弥谩,真的是硝烟弥谩</p>

这样的情况虽然早已在戈文的预料之中,可是看到如此踊跃的购买热潮时,他的心中还是非常的自豪和兴奋。</p>

这算不算一炮而响?</p>

这算不算是洛阳纸贵呢?</p>

戈文可是专门去了上海最大的新华书店去瞧过现场的热销场景,刚刚被书店服务人员摆上柜台的近三十本书不到两个时就很快被读者们抢着购买走,戈文甚至还亲眼看到有两个读者因为最后一本书差嚷起来,若不是书店还有存货,真不知道那两人会不会动手。</p>

戈文自己也通过复旦大学出版社给自己留了将近三十多本新书,这是他打算收藏以及送人的。</p>

在送给巴金的《士兵突击》中,他在扉页上这样写道:“弟子陋作恳请老师斧正。戈文。1984年5月9日。”</p>

在送给陈红军、卫建国、老枪、孙强等人的书中,戈文则写道:“这书是献给你们这些军人的!戈文。”</p>

而在寄往美国的《士兵突击》中,戈文只是简简单单的书中签了名,和三毛的联系自有附着的信件来描述。</p>

除此之外,戈文还分别给李煜、高林、林一铭、王胜、甘馨、妮可、安可等一众他认识的朋友们送上了自己的书,这收获的喜悦戈文愿意分享给每一个他所认识的人,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分享他的高兴和自豪。(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