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穿越架空>黑旗> 第一百四十七章 双美倒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七章 双美倒推(1 / 2)

黑旗 紫钗恨 更新时间 2019-09-15

 他迫切地想要从黄桂兰那得到一些关于细柳营的看法,在这几天的斗法之中,他一直处于弱势。

和他斗法的可不是寻常人,事实上换了一个普通人物,早被张树声吓回去了,要知道他可是淮军初起时的第二号人物,现在更是淮军军系中唯一一个自立门户开府一方的督抚。

淮军虽然风光显赫,可是李少荃却是不喜欢自己的部下拉走队伍,可所有的这些显赫身份,却根本吓不倒对方。

他的对手是鼎鼎大名的彭玉麟,同治年间被人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所谓中兴四大名臣,曾左彭胡,没有一个是简单人物,曾就是曾国藩,左是左宗棠,位列最后的胡林翼更不寻常,虽然他英年早逝,可是时人都认为论雄材大略,胡林翼堪称第一,若是他不死,今天的大清江山恐怕就怕改成胡家的家天下了。

至于彭玉麟,他是湘军水师的第一号人物,湘军就凭借水军之利击败太平军,他出力最多,以后湘军水师改为长江水师,依旧由彭玉麟统率,现在则是以兵部尚书之职督办广东军务,屡屡与张树声发生冲突。

张树声一想到这事,心中就恼火几声,彭玉麟仗着自己的钦差之职,事事指手划脚,要兵权,要用人权,要财权,就根本不把他这个两广总督放在眼里。

特别是在安南兵事上,彭玉麟更是同赵沃这个出身于湘军的旧属联合在一起,借着徐延旭和赵沃来逼宫。

前不久,徐延旭就上了一道加急快报,痛诉清兵两营被逐出太原省,兵员虽无损伤,但细柳营之狼心却是显露无遗:“查黑旗诸营,本系长毛余党。\\\同治年间不敌官军退入南国,今日诸营皆有悔意,早有投效之心,惟细柳数营,向有异志,向着伪朝服冠,其管带柳宇其心当诛……”

徐延旭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趁黑旗军与法军交战的时候,在黑旗军之后出兵,一举破之。然后再借势再破法

彭玉麟就把这快报当成宝,一再要施行这完全不符实际的战法,企图一举把张树声这个淮系大员给彻底斗倒。

这已经不是两个人的意气之争了,而是湘淮两个集团在地方上的一场殊死较量。谁胜了,就可以拿到广东这个第一等大省的统治权。

他把张树声视作了死敌。完全不顾及张树声早已离开淮系多年地事实。

而张树声也只能无奈地进行着还击,他受到这样的攻击已经不止一次,不论在哪里,这些湘军旧部都把他视作了敌人,完全无视他已非淮军嫡系的事实。

即便他提拔了几个湘军旧将。这些旧将又反过来攻击他,在受到无数次的攻击。甚至吃过许多大亏之后,他只能采取刺猬一样的战术。

而他的刺就是淮军旧将,这些淮系将官紧紧地围绕在他的身边,保护着张树声不受湘系的攻击,而湘淮两系的这种隐性争斗几乎在大清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上演。\\\

他并不想这么干,可是现实却迫使他用地域隔开人与人地距离,他把彭玉麟、赵沃这些湘军旧将当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而黄桂兰则是他可以依赖的凭仗,不仅仅是黄桂兰是他的旧部,是他地儿女亲家,而是他与黄桂兰。手上都没有可以指挥自裕的旧部。

这真是一桩可笑地事情。堂堂树军统领,淮军的第二号人物。到老来竟是连一支部队都抓不住,但就是这样的缘由,导致他和黄桂兰有着同病相怜的感觉。

他拿起了黄桂兰的书信,感受他在镇南关外地酸楚:“桂兰老兄在徐延旭手下也不如意,只是他还是极有谋略啊……”

正如同湘淮两系的争斗一样,对于同样一件事,即便有着同样地看法,他们也会用隐性的斗争来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看法。

“施以小恩小惠,借给少量枪械粮弹,令其南下反攻河内,和法人两败俱伤之后,我军自可从容应付。”对于细柳营的看法,黄桂兰和徐延旭、赵沃没有本质上的冲突,但是他心底却一定争个高下出来:“可借与细柳营快枪百件,枪弹万发,允其克河内之后,再借大批粮弹……”

不过站在自己这个小集团的利益上,即便黄桂兰说错了,张树声也必须维护他的利益,何况他说得没错。

“哎……”张树声觉得他已经老了,这一声叹息充满了很多无奈,但是他又不得不投入到这场争斗中去。\\/\

“拿笔来!”

他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办法完全压服彭玉麟这个中兴之臣,他必须请外援。

他决定给李鸿章李中堂写信,只是提笔之际,却又是有一种酸楚的感觉:“若不是少荃,我又何必到今天这个地步……”

他与李鸿章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即便是他这个当事人都觉得难以厘清。

当年李鸿章领军援沪,他是李鸿章招募合肥团勇地联络人,在受募地几个营官中官衔又是最高的一位,位列知府之职,这件事让能平云青云开府一方。

也就是这个知府地位置,让李少荃放心不下,到上海后始终不肯重用,后来湘军初起的几个营头奉命回皖募兵,其它营头皆二营,惟独树字营只限一营。

以后树字营交给了张树声之弟张树珊管带,却先后交由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及刘铭传、郭松林统领,较铭字、鼎字低了一头,直到1863年间树字营才增至七营,但随后又只保持六营的编制,“淮军中人数最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