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海煮清末> 130、投资办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0、投资办学(1 / 2)

海煮清末 潘驴邓晓闲 更新时间 2021-08-23

 盛宣怀听得心中大乐,觉得徐先生不是在求自己帮忙,而是在帮自己的忙啊。他本来就希望林海能在天津办洋务,林海提出办报纸,虽然不如办工厂那么炫目,属于小投资,但蚂蚱虽小也是肉啊。

于是立刻答应下来:“这没有问题,徐先生住在何处?等一会我开一份准予你行商的公文,令下人给你送过去。徐先生办报还有什么需求可一并提出。”

由于中国历代统治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至此还没有完整的商法,工商管理原则上是纳入户部范畴,但实际上管理得非常混乱,只要是当官的写一份公文,说允许某某开店摆摊,落一个章都管用,当然如果办的企业够大,那么发文的官员官位也要够大。

盛宣怀让林海再提要求,林海也不客气,便说:“请盛大人再出一张公告,内容是《中华日报》招募编辑二十人,记者五十人,销售人员一百人。编辑要求年龄五十岁以下,记者要求年龄三十岁以下,销售人员年龄不限。从明日起在吉安广场进行面试。”

目前中国最大的报纸《申报》不过记者十余人,林海所办报纸的规模竟然五倍于《申报》,盛宣怀乍听之下吓了一跳,惊讶的说:“徐先生所办报纸规模很大啊。”

“这只是广而告之。”林海呵呵笑道:“一个小小的手段而已。我招募的人越多,应聘的人就越对我的企业有信心,就会有更加出色的人才来参加面试。实际上我招募的工作人员只有上述的一半数量。”

盛宣怀是有名的红顶商人(官商),但他是倾向于“红顶”,而不是倾向于“商人”这一块,搞溜须拍马,尔虞我诈,官场斗争,他是一流的,不过搞商业他却不行,别看他在商界名气很大,那主要还是因为他起点高,是地主出身,若是贫下中农出身,说不定他现在还在种田呢。

林海的**技巧令他深深叹服,盛宣怀说道:“即使只招募一半的人,也是世界一流的报纸了。除了办报,徐先生还想不想办点其他企业?只管说来,我这里畅通无阻。”

有了铁厂和军工厂,能够生产武器已经够了,林海并没有在天津投资的意愿。但盛宣怀的语气十分殷切,林海知道他肯定希望自己在天津投资,以增添其政绩,减轻洋务运动开展不利带来的压力。而自己花点小钱,却能结交一个朝廷大员,也很值得。想了想说道:“盛大人,目前在天津没有可以吸引我投资的项目,不过既然盛大人邀请我投资,我是盛情难却啊。这样吧,我先在天津搞一点公益投资,如果盛大人有好的投资项目,可以介绍给我,我一定会认真考虑。”

言下之意,林海办企业不为赚钱,完全是给盛宣怀面子,盛宣怀当即表示了感谢。

接下来商议了公益投资的项目,最后确定为合资办学。林海和盛宣怀各投资十万两银子兴办两所大学,十所中学,三十所小学,一所女校。这个计划是由林海提出的,完全按照后世的学制来施行,小学主修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中学开始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知识,大学则进行术业专攻,完全打破了旧时代的教学体系。

把教育作为第一个公益项目投资,是因为林海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乃是国家万年之大计,清朝末年的教育制度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寻求改变,就算林海****了封建统治,中国也是难以真正腾飞的。

同时林海也知道,中国有革新教育的期望,这种期望还很迫切。按照历史的轨迹,1895年盛宣怀就将在天津创立全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北洋大学,同时还会兴办了一些中小学堂,林海的计划只是将历史推进了一段时间。

计划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谭嗣同的赞同,令人意外的是,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的盛宣怀却提出了质疑。

盛宣怀接触西学很深,深知教育改革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文章作得好已经不管用了,所以清政府也试推行了一些类西洋的教育方法,譬如福州船政学院就要学习英语、物理、化学,清政府还组织了几次*童留洋,专门学习西方的医学、矿务、锻造等知识,但以西洋的教育模式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办学却是从来没有过,这种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办学方式一定会受到保守派的抨击,成功了固然好,但一旦失败,恐怕连李鸿章都会承担很大的压力。

盛宣怀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林海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最后定下来,计划不变,但分三次进行投资,第一次只办一所大学,三所中学,十所小学,一所女校。

大学的名字:北洋大学;

中学分别为:天津一中、天津二中、天津三中;

小学以所处校址命名,譬如办在吉安广场的小学就叫吉安小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