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第一日不落帝国> 第191章 金融领域的大丰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1章 金融领域的大丰收(2 / 2)

此时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新式大银行自然开始了扩张的道路,一口气在结束对新招募的员工培训之后开设了2000多家分行和支行。辰基银行及其控股的金融机构自有的3000多网点加上原有的10几家合作伙伴开设的现代化银行的800多家网点和新开的500家网点(自己吃肉,小伙伴们也要喝点汤,人才不能一口独吞了,总要分点合作伙伴,危机中小伙伴们的配合也是成功的关键。),实现了全国每个超过5000人的大居民点的无死角覆盖。

不光得到了无数新产业和人才,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也就是信用等无形资产增加的幅度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的增加幅度。这次危机摧毁了脆弱的钱庄票号和传统门阀的信用,让无视风险,坚信自己可以和穿越众抗衡的投机分子们彻底消失,广大民众如梦初醒般认识到了谁是强者,过去建立在土地、人脉、家族历史和血统上的门阀信用还比不上擦屁股的厕纸(建国新推广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廉价到几乎和草纸一样的厕纸解放了富裕的中产家庭民众的屁股,代替了历史悠久的厕筹)。只有国家背书,有严谨合理的监管,有巨大经济实体和无数人才精英支持的大银行才是安全的资产管理者,没高利息但也没有高风险啊。

根据穿越众内部的评估,这一波危机之后,辰基系的金融机构名下的无形资产的增值幅度超过了动产和不动产3倍。劫收了众多门阀世家的实体财富的同时也劫收了其势力范围内的民众的信任和强者崇拜。业务的客户数量和准客户数量增加的和网点覆盖面完全不成正比。

十年前,穿越众就在新京建立了华东地区的金融网点,但是十年来仅仅将网点拓展到人口20万以上的几个太湖边的大城市,深受地方势力的排斥和挤兑。这次接受对方网点之后,覆盖面在华东地区深入了各个县城,客户数量增加的幅度一个月内达到惊人的3000%。这些在清算过程中拿到钱的储户再次光临换了东家和名字的原来导致自家差点破产的各个银钱铺子自然会有一个犹豫期和阴影期。虽然仅仅只是装修了一下劫收的各个门阀钱庄票号铺子,培训了一下人员,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储户就像挤兑一样前来排队存钱,几乎短短一个月内,原本那些钱庄票号的储户就悉数成为了辰基银行及其合作伙伴们的正金等银行的客户。

这种无形资产和市场双增长的局面则要归功于众多报纸和宣传渠道。穿越众和合作伙伴控制的各地娱乐业场所就是最好的宣传窗口。一个剧场和茶楼传播出来的小道消息远比报纸上鼓吹的要有效果。所以报纸上仅仅只有普及常识的讲座或故事形式的连载文字,正真促使人们将好不容易从法院拿到的存款本金转存到辰基系众银行的功臣还要数那成百上千的流言散布者(多数都是在银行得到好处的职工和亲属等免费义务宣传员)。

穿越众的众多银行经理和代理人在各地法院的钱庄票号股东资产拍卖会上一掷千金,大肆扫货的现象也给了众多储户信心,给参与拍卖的很多本地富户和旁观市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原来大城市来的银行经理们这么有钱,几百万就像儿子的小名一样随口就喊出来了。现代化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息自然不会像不规范的旧式高利贷钱庄票号那样高。江浙一带的钱庄票号基本都是每年20%的贷款利息,10%的存款利息,而穿越众则为了利用好手中的这个杀手锏,逼死地下钱庄和高利贷,采取了5%的存款利息和8%的贷款利息的政策,财大气粗的银行们完全是跳楼大甩卖的架势在市场上提供统一的利率和流动姓,为股灾之后的经济振兴提供资金和信心。

最后,所有的在股灾后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存活下来的土豪高利贷和地下钱庄几乎都被彻底打垮了。那些高利贷的资金基本都是在农村和众多城市有产者那里以10%左右的利息借来的,现在所有人都去借8%年息的银行资金,自家的钱都借不出去,自然扛不住10%的融资利息,纷纷将钱退还给股东和融资人,然后就地解散了。

总而言之,穿越众在危机前后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好处,无数的地产和不动产、海量的客户和市场、无法估价的商誉和信任等无形资产、大批渴求的人才和基层力量、消灭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门阀和高利贷),彻底攫取了帝国的金融霸权,统一了整个东部亚洲的金融市场,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丰收。

这次大丰收的意义甚至还要超过辰基银行成为整个帝国唯一铸币机构的那次丰收。因为穿越众不能随意铸币(那会引发通胀),每年的铸币税收入极为有限(相对于铸币局那几十亩地如果做商业铺面的收入则极为惊人了),而统合金融市场则可以获得巨大的规模利润。少了门阀和钱庄票号的掣肘,任何金融产品都可以做大做强,就连国债的认购倍数都增加了几倍。(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